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秦兵马俑》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 秦兵马俑 > 《秦兵马俑》教学杂谈

【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中心小学毛伟】

〖构建对话课堂 促进和谐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平等介入·尊重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启示我们的就是“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所追求的是那僵化的标准答案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或许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答案本身并不是第一位的,师生讨论过程中,学生在思考、分析、比较、发现,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秦兵马俑》一课,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第一个学生说:“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第二个学生说:“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陶片的农民。”第三个学生说:“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第四个学生说:“我以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无可否认,这些都是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独特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些感受合理、准确、真实,都是应当尊重的,肯定的,而不能仅把第四个学生的回答作为标准答案。

【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小学张杰】

〖学习小窍门──注重课文背景介绍〗

有些课文是没有什么背景的,如写景的文章,写动物、植物的文章,与及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等。但有些课文是有一定的背景的。有的说明性的文章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如果结合背景来讲课文,就会增加许多情趣。

四年级课文《长城》向我们介绍的是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在开课之前,我向学生讲了相关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防御北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后来很多朝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我又结合自己看过的电视《康熙王朝》的一个情节:在康熙年间,太平盛世,少数民族臣服于清朝,不再南侵。康熙大帝曾说过一句话,永不修长城……长城现在作为旅游景点供人们观赏。学生对长城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课文上完之后,我还讲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补充了一些情节,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深了。

课文《秦兵马俑》也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我以前曾到西安去过,我讲了当时看到的情景,还拿了很多照片给学生看,讲了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兵马俑等等,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再来学习,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杜莉】

〖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不期待答案〗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逞、气氛活跃。中国的教师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

其实,真正沉下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才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秦兵马俑》一课时,问学生:哪个词语最能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秦兵马俑”、“伟大的秦兵马俑”,老师都说是错的。叫了好多个学生,最后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所写的:“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把这个词语写下去。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把一些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课文“定死”为一种标准答案,考试中的阅读也是如此。在这样的例子中,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阅读,就应该不期待答案,要从期待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见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中下等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

【江苏省连云港市师范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朱逊】

〖谈网络与教学整合的契机·利用网络,为难点提供 “良方”〗

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而有些课文,学生读起来,感到生疏,难以理解,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网络为解决这些问题,送来甘霖雨露。

如教学《秦兵马俑》时,学生没有到过西安,亲眼看过秦俑,难以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让学生点击相关网站,查看视频即一号坑的实况录像,秦俑在坑中整体排列,清楚可见,再回到文本,学生有了表象,抓住书中关键词语、句子,深深地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的确宏大。

〖谈网络与教学整合的契机·利用网络,为枯竭的思维送去“活水”〗

学生带着问题,只“啃”书本,有时收效甚微,而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选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资源,至此,抓住机会,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源,再回到书本,自主解决问题,会迎刃而解。

如《秦兵马俑》学完第二节,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会问:为什么只以一号坑为例,二号坑、三号坑怎样呢?单击网页中“资料集锦”,网页目录有“二号坑展厅简介”、“三号坑展厅简介”等,二号坑、三号坑课文没写,但可以查到图片和文字,文字与课文形成互补,使学生全面理解,拓展知识面,进一步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同时,引导议论即二号坑、三号坑为什么不写呢,一方认为二号坑、三号坑应该写,让读者了解这两坑的情况,而且内容具体。另一方认为二号坑、三号坑不应该写,三坑结构相似,写法易类同,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老师表扬学生敢于对教材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但肯定第二种更有道理。网络资源真是“雪中送炭”,既弥补文本的“缺陷”,又会出现动态生成。

【江苏省昆山市陆杨中心校朱正良】

〖多管齐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巧用媒体〗

语文教科书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但小学生由于受到了认识能力的限制,于一些较为艰深的科学道理、专业名词等往往难以理解,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图画、投影、录象、电影及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作者在课文中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但学生对于千年以前的秦兵马俑因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和把握。于是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了秦兵马俑,使学生身临其境,既认识了秦兵马俑的特点,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小学陈晓红】

〖为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优化活动设计,让探究贯穿生活〗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提出质疑──解决问题──实际运用的学习过程,根据各个学习时间长短的不同,探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即效性探究、短期研究和长期研究三种。而这三种研究方式之间又是相互贯通、密切联系的。在课堂上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一般都以即效性研究为主。然而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一次探究活动的结束,相反的,这正是课外探究的开始。教师必须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为学生开拓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外借助多种信息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探索广阔的天地奥妙。

如《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学习,了解了有关秦兵马俑的种类和形态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当时的条件下,究竟是怎样建造出这么宏伟壮观的秦始皇陵墓的?这些惟妙惟肖、色彩鲜艳的兵马俑又是怎样烧制的?”等等此类问题,考古界尚无定论,教师自然无法用三言两语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的探究活动,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介绍相关的网站网址,专门的图书报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探讨,并可以和综合实践课、班队课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更能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之处,而这又这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不谋而合。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官庄小学张安志】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研究·调座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隐性因素·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座位结构〗

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题材多样、类型众多,再者,现代教学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法、启发式等不断涌现,如果座位一成不变的话,对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创设一种符合课型的座位结构。如:

蜂窝型:就是将一个班分成四至八个单位,让学生围坐成一个个小组进行小组式教学。这个模型主要适用于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学生自学采用这种模型也不错,如:

在教学《秦兵马俑》这一课时,第三段写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发现在这里采用自学讨论的方法很不错,所以课前将座位排成了6个小组,这样一来,学生上课可有劲了,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气氛异常激烈,效果很好,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学生问也形成了组织组间的竞争,且情结高昂,效果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