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可谓一曲美的赞歌──赏析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

湖北省恩施市实验小学 蔡祖泉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 搭石 > 可谓一曲美的赞歌──赏析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

《搭石》这篇文章的确让人感觉很美。读罢课文会感受到语言质朴,意境秀美;潺潺溪流中横着摆上一排平整方正的石头看上去景很美;乡亲们精心摆搭石、礼让走搭石体现了情很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凸现了人性更美。观摩了王玲湘老师的《搭石》这课的教学后,同样感受到了教师始终在创设美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通过平凡的事物去发现美、寻找美、体味美和抒发美,整个课堂中流淌着真情、流淌着感动、流淌着人性美。加上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品读语言与理解感悟的相互交融、阅读文本与表达训练的有机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真可谓是一曲美的赞歌。

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王老师在教学《搭石》这课时,合理取舍课文内容,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紧紧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这三部分文字,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使学生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体会到了景美、人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还体味到了语言文字的美。这样,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比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的“脱鞋绾裤”这个词语时,王老师先让学生解释“绾”的意思,接着将文中的“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这句话分解开来,让学生齐声说出“人们出工时就必须脱鞋绾裤,收工时也必须脱鞋绾裤,赶集时需要脱鞋绾裤,访友时还必须脱鞋绾裤……”这样在语境中让学生把这个词语理解了,搭石存在的意义更凸显了出来,那么“搭石精神”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学生也就铭记于心了。又比如在指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中的“伏”字时,王老师利用灯片让学生直观了解“伏”字造字法上的意义,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美。接着王老师模仿老人,让学生“伏”下身子去背,并通过师生之间的激情对话,学生对"伏"字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同时学生也深深感受到了乡亲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实实在在学会了怎样读书,学会了怎样做人。真正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做到了品读语言与理解感悟的相互交融

大家知道,今后一个阶段阅读教学改革仍然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语言”。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读乃是阅读教学第一要务。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是学生感受、理解语言的前提和途径;而学生又依靠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之后才能读出景、读出情、读出味来。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品读《搭石》第三自然段中的“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巧妙地把这两句话变成琅琅上口的诗句,用大屏幕投影出来,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反复吟诵,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那样的“协调有序”,感受“踏踏的声音”、“绰绰的人影”。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优美画面,重点词语“协调有序”、“绰绰”和句子的意思就自然的理解了,然后指导学生读出美的情感。这样,通过一次次品读,将文本的理解、意蕴的体会有机地统一在文本语言的品读之中,达到了品读语言与理解感悟语言的相互交融。

三、阅读文本与表达训练的有机结合

阅读是说与写的基础,说与写是阅读的继续和发展,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只有将阅读和说写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王老师在教学《搭石》的第四自然段后,在学生通过品读文本对语言文字有了深入的体会,达到了语言与情感的共振后,依据文本延伸拓展,安排学生仿照文中的表达方式,展开想像,用“假如……谁总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种句式练习写话和说话。让学生想心中的假如,写想心中的假如,说想心中的假如,使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我们在愉悦的欣赏王老师带来的这曲美的赞歌时,不妨也在思考,看能否从中找点瑕疵。因没有真正读懂教师的设计意图,不一定准确,仅供商榷:

1、教师牵引得过多,学生完全没有选择学习的权利。比如,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就直接要学生说出“什么是搭石?”“没有搭石怎样过小溪呢?”又如,学生在默读2~4自然段后,教师要求学生都来按顺序交流。这不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都掌握在了教师的手中吗?

2、2~4自然段是一个整体,都是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来写的,其中第二自然段中的“调整搭石”这个内容反映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也是心灵美的重要方面,是否也可让学生交流,不应该分割开来,放到第二课时再去品读。

3、在安排学生用“假如……”这种句式想像和说写训练时间太仓促了一点,学生没有时间写,没有得以充分的展示训练,有流于形式之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