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东兴
碰巧,在武汉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时,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一起乘车去联欢,我与王玲湘老师临座,自然也就谈起了她执教的这节课《搭石》。我对这节课的总体的评价是:有审美的价值和意义。她听了谦虚地说,我谈到的有些她没有想那么多。其实,每一节课都是如此,在别人的眼中,只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个而已。
作为冀教版教材编者,从编者的角度去看,《搭石》这篇文章很美:它是对原生态的醇厚民风之美的刻画;它是对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的人性美的赞扬;它所宏扬的品质正是当今社会乃至今后人类发展所提倡的大势;它所宣扬的正是小学生能够理解、羡慕和向往并追寻的;它的文笔清新、富有节奏感且形象鲜明,易于形成画面……
作为地市级的教研员,从同行的角度去看,王老师敢为天下先、亲身参赛而不计成败的行为堪成美谈:打铁还得自身硬,教研员与基层教师共成长,教研员要重心下移、阵地前移,教学第一线应该是教研员的“生命线”……王老师这样做了,而且演绎了一段佳话。
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个关键的问题来看,王老师的课体现出了两者的和谐之美: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且看两处实例──
“脱鞋绾裤”是个需要处理的词语,理解它也许并不难。但是王老师将文中的“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这句话分解开来,人们出工时就必须脱鞋绾裤,收工时也必须脱鞋绾裤,赶集时需要脱鞋绾裤,访友时还必须脱鞋绾裤……词语理解了,搭石存在的意义更突显出来,那么“搭石精神”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也就根植于学生之心了。
再看关于“伏”字的处理:王老师让学生了解了“伏”的造字法上的意义,汉字的演变,这是汉字文化的美──有些汉字就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呀。王老师模仿老人,让学生“伏”下身子去背,这一“伏”,字意理解了,同时学生的肩上也就多了一份责任。
从美术的审美意义上来讲,这节课还在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的画面。就阅读来说,要讲究阅读的心理,阅读的感受。王老师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去发现美:找出文中描绘的美的画面。于是,学生的眼睛和心共同构成了一架寻觅美的照相机,他们于是也寻觅到了“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背着老人走搭石”这样的画面,他们甚至还自己想像到了“大人抱着孩子走搭石”“本地人帮外地人走搭石”“健康人助残疾人走搭石”。他们不光在发现美,更是在创造美呀。
那么从音乐的角度去看呢?也有节奏之美。“紧走搭石慢过桥”,不就讲的是节奏吗?王老师指导一组学生反复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跟上去”,这一读,节奏感就出来了,画面也呈现在眼前,而手段也只是读了读而已。
就《课程标准》而言,小学阶段是很少谈审美的(如“把汉字写好看”),但是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视美而不见。只要心中有美的追求,就会有美的课堂,美的享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