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小学 石景章
用教材教什么?是个至今仍没解决好的问题。一本语文教材摆在每一个语文老师手上,用它干什么?这是目标问题。如何用?这是方法问题。笔者认为:要用教材教学生逐步形成并提高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学了新课标后大家都追求的目标。而语文素养大至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为知识,二为能力,三为情操。换句话说,我们就是要用教材从这三个方面教学生。但是,当我们面对一篇具体课文的时候,状态就变了。课堂上呈现出“用教材教教材”的局面,不在少数。
在语文阅读课上,一篇课文大都占用两个课时,占用三个课时的也有。先用一个课时讲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用一个课时细读课文,问问答答,读读议议,播播课件,还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热热闹闹。细想一下,那问问答答的是什么:是课文内容;那读读议议是什么?是课文内容。那播的课件又是什么?几乎是课文内容的翻版;那表演的又是什么?也是把课文内容演出来呀!看看,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全缠在“课文内容”上,这不叫“用教材教材”叫什么?遗憾的是:这种课堂局面,这种用教材教材的阅读教学,被许多老师认可,甚至包括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这就难以理喻了。
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师的“三个超越”之说中,就有一项是“超越文本”。窦老师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她的课,她的报告被数以几十万计的同行们聆听过,然而,还是有不少人把自己,连同学生一齐捆绑在文本圈内,用教材教教材,并乐此不疲。
我还是讲讲自己一个课例吧。我教的是人教版第六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上课,我说:“我有一件衣服丢了,你们感觉怎么样?”学生说:“可惜。”我又说:“我从耐克专卖店买了一件运动服,那颜色真鲜艳,那手感真舒服,那款式真酷,可是丢了。”学生说:“那太可惜了!”我问:“为什么?”学生说:“名牌衣呀,颜色好,手感好,又酷,这种衣丢了,真太可惜了!”我说:“前面我说一件衣丢了,你们只说:‘可惜’,后面我对这件衣加了一番描述,你们就感觉:‘太可惜’了,为什么?”学生没人举手。我说:“这就叫:我为了让你们感到衣丢了有‘太可惜’的感觉而作的一种铺垫。”板书:铺垫。学生齐读这个新词。我说:“铺垫,是一种语文能力,学会了能帮助我们提高说话和作文的水平,今天你们是第一次见面,所以叫‘初学’。”板书:“初学”。
我说:“下面我们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学会‘铺垫’。”学生一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后学生回答,我板书:什么也没有了。“一个小村庄就这么没有了,你们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可惜。”接着学生二读课文,思考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读后学生回答:“村里的人砍树,把树砍完了,大水一来,就把小村庄给冲没了。”我说:“这被冲没了的小村庄是个什么村庄呢?请大家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学生回答我板书:美丽、山青水秀、天空湛蓝、空气甜润。我说:“这段话用上了许多好词,大家把它背下来,作个积累,将来也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先读后背,顺利完成。我又说:“这么美丽的村庄被大水冲没了,你们感觉如何?”学生齐答:“很可惜。”“为什么?”学生说:“第一自然段写小村庄的美丽,作了很好的铺垫。”我说:“对呀,瞧,这铺垫的作用大啊,好好学学。”要求三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我说:“看黑板,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人砍完了树,导致悲惨结果,他们到底砍树干什么?”“建房,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追问:“砍树做这些东西,该不该?”学生齐答:“不应该!”我说:“建新房,做新家具,做新工具,砍柴做饭不应该?”有人答:“应该。”“很好,砍是应该的,该怎么做才会既砍树提高生活水平,又不至于被大水冲走?”学生答:“少砍点,多种点。”“对呀,只有多植树,才能永葆绿色世界。”至此,我认为针对这篇课来说,该学的都学完了,但针对教学目标“初学铺垫”来说还没完成,下一步是尝试着应用。于是我创设了一组情境让学生作铺垫的口头练习:
1、一个孩子丢了一支钢笔,要求要让感到很可惜,该怎么铺垫?
2、自己解出了一道难题,要求要让人感到很不容易。
3、劳动委员一个人扫完了整个教室,要求要让人感到很辛苦。
4、上了四节课肚子饿了,要求要让人感到饿得难以忍受。训练内容已跳出了教材,与生活链接起来。最后布置家庭作业:任选一个情境,写一个有铺垫的段落。
读完这个课例,我想教师们可以悟出:这大概是用教材教学生能力的课例吧。我不好对自己的课妄加评价,但我可以说我是以“教材教学生能力”的理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来实现提升学生能力的美好愿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