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3年到1981年,在将近70个年头里,中国历史的每一面都深深地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宋庆龄。她从美国留学归来,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几乎经历了所在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而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她在政治上有着那样长久的辉煌,被公认为20世纪的伟大女性。然而,在晚年,她却深情地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完善的少儿保健、教育、娱乐设施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欢笑着、无忧无虑地度过金色童年的时候,我们回想起宋庆龄为了儿童忘我工作的日日夜夜,真切地感动了这句话的份量。
为贫困儿童奔走疾呼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成了欢乐的海洋。抗战的任务已经完成,宋庆龄把“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开始计划以后的工作。
12月,宋庆龄从重庆返回久违的上海。她的心情渐渐学生起来。连年的军阀混战和日本的侵略,使中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在抗战胜利了,蒋介石却一心一意地搜刮民财,为内战作准备。物价飞涨,饿殍遍野,民不聊生。1946年,全国饿死了1000万人。最可怜的是那些无助的儿童,他们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更没有健康的保证,没有读书的条件,没有娱乐的可能。
宋庆龄说:“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儿童的。”所以,她和她所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把注意力转向了“为广大贫苦儿童服务”。他们继续争取国际上好友团体和个人的援助,同时以义演、义卖和举办儿童福利舞会等形式公开募捐。在筹得一些款物后,1946年冬,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新加坡路余姚路创立了一个小小的阅览室。1年后,发展成了个大的儿童福利站。这3个儿童福利站分别设在上海劳动人民比较集中的地区,为邻近的孩子们免费提供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并为其中一部分人补充营养。每个福利站都设有保健站、图书室和识字班。保健站为母亲和儿童进行健康检查、疾病预防和治疗、发放营养品。图书室向儿童推荐进步书刊、组织读书会,还用图书车把书送到里弄和棚户区去。识字班实行“小先生”制,先教会一些孩子,再由他们到里弄和棚户区去教失学儿童识字,教他们唱歌和跳舞。这些福利站的大部分建筑,只是一些金属板搭成的活动房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使用后的剩余物资。但这时,它们在穷苦孩子们的眼中,却成了“天堂”。每天福利站开放前几个小时,就已经有孩子们在门外排队等候。宋庆龄经常到儿童福利站来看望孩子们。她手把手地教识字班的儿童识字,询问他们的健康和生活。
1947年3月,为了给贫苦儿童提供精神食粮,使他们的娱乐中受到形象的教育,在宋庆龄的建议下,创办了儿童剧团。这个剧团编演了《表》、《小马戏班》等一些话剧和歌舞、木偶戏、秧歌剧等节目,免费为贫苦儿童演出。宋庆龄经常来看演出,有时还来看彩排。她对剧团所有事情都非常仔细地检查,甚至会把孩子们的衣领翻下来,看看他们的脖子是不是上上下下都洗干净了。
为了能为福利站和剧团筹措到更多的款物,宋庆龄不停地给海外的团体和朋友写信,不厌其烦地解释这项工作的意义。而且,无论捐助的多少,宋庆龄都要亲笔回信,向提供捐赠的人们表示感谢,并负责任地说明他们捐出的款物,用到了什幺地方,起了什幺作用。有时,她一天这中,就要写出几封信,就有很多是涉及到捐助款项,或者是捐助食品、医药、维生素胶丸、图书、文具、衣物等事情的。宋庆龄用她的每一分精力,去为苦难中的孩子们争取哪怕是一支铅笔、一张纸。
在给一位美籍华人妇女的信中,宋庆龄写道:“我们开设的义务识字班已接纳逾千名少年,要不然这些孩子就无法上学。由于我们应用了报道中提到的‘小先生’制度,明年就能帮助好几千名儿童了。然而我们的基金有限,目前识字班没有铅笔和纸,不知夫人能否劝使你的一些朋友设法帮助。上海物价之高,连最便宜的纸、铅笔和蜡笔也令人无力购买。若你的朋友能捐赠笔记本、廉价打字纸、铅笔和蜡笔,我们可保证物尽其用。”在写给其它一些海外朋友的信里,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字句:“感谢你捐助5美元,此款为上海儿童工作购买了纸、铅笔和橡皮。”为了感谢美国一所社区学校捐赠的5本图书,宋庆龄甚至分别给捐赠者和转递者写了感谢信。宋庆龄告诉捐赠者,她已将这5本儿童书籍转给设在上海的3个儿童福利站,供使用福利站的5000名儿童阅读。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是中国的“国母”。然而,为了穷孩子,她却愿意竭尽全力地去做这些“小事”。
但是,形势在一天天恶化。宋庆龄对于人民的苦难痛心疾首。在描述1947年的上海时,她写道:“仅在12月间,就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收尸5000余具。每月流入市内的难民成千上万,还有严重的失业问题,致使数百儿童陷入饥饿状态。”为了救助流浪儿童,宋庆龄邀请创作《三毛流浪记》的画家张乐平举办三毛原作的展览和义卖,筹集了一大笔资金。她还举办“三毛乐园会”,请入会人士每月认捐一定数额的款项,救助1至5个“三毛”。
1949年春天,为了抵抗解放军,上海当局赶筑工事,使成千上万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安置难童,宋庆龄毅然把宋家在陕西北路369号的老宅──一幢三层的花园洋房全部开放,作为难童收容所。在救助上海贫苦儿童的同时,宋庆龄还为湖南等省以及解放区的儿童,做了大量的救助和支持。
为新中国奋斗
全国解放以后,“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宋庆龄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儿童的福利事业。
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本儿童刊物《儿童时代》创刊。宋庆龄为创刊题词。她一直关心这个刊物的工作,并且经常为刊物撰写稿件。至1981年,《儿童时代》已经在全国每期发行120万份。
1951年9月,由于宋庆龄多年以来在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她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10万卢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宋庆龄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全部赠给中国福利会,在上海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妇幼保健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如今这些保健院已经成为技术先进、设施完备的一流的大型妇幼专科医疗机构。建院50年来,几万个小生命,从这里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
1951年11月,宋庆龄出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成立大会,当选为主席。1953年,她把自己的文集《为新中国奋斗》的稿费,全部捐给这个组织,作为儿童福利基金。
1953年“六·一”,在儿童福利站的基础上,中国第一座少年宫在上海建成。孩子们离开了简陋的铁皮房子,走进了被称为“大理石宫”的美丽建筑。在它的影响下,少年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现在,全国各省区、各市县、甚至各乡镇,都有了自己的少年宫,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1957年,“儿童剧团”改名为儿童艺术剧院。1958年,又在上海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儿童艺术剧场。过去的中国,儿童是没有地位的。大人们可以有各种娱乐、享受,孩子们却没有自己的娱乐场所。宋庆龄为中国的孩子们建起了自己的剧团。儿童剧院创作演出的《马兰花》、《小足球队》、《童心》等儿童剧曾多次获奖。
宋庆龄十分关心剧院的建设,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掌上明珠”。在给外国朋友的信中,她说:“我们的儿童剧院,在中国还是第一个,它是为儿童而设的,由儿童自己管理着。在我们的剧院里,有100个天才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的演员、编剧、布景设计和舞台管理,他们有自己的舞蹈班和管弦乐队。”宋庆龄设想,要在全国各地成立上百个儿童剧院,“演出儿童剧,通过儿童典型形象,感染儿童,使他们有文娱生活,并寓教育于文娱之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宋庆龄为她的剧院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曾经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剧院做演出服装。她曾经从自己的花园里采集鲜花,在观看演出后,亲手送到小演员手中。在宋奶奶家联欢
北京后海北沿46号,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大庭院。这里有山有水,亭台楼阁相映成趣。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就是这个院子里度过她一生中最后的18个年头。
在这里,宋庆龄多次接待过声名显赫的国内外客人。除此之外,她在这里接待最多的,就是天真烂漫的小朋友了。
长廊旁边空地上,她专门为小客人们准备了两架秋千,曾经荡起孩子们一阵阵笑声;院子西北角的鸽笼旁,曾经是她和孩子们一起给鸽子喂食的地方;主楼一层的小客厅里,北京幼儿园的孩子们,曾经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制作的纸手工放到宋奶奶手里;“畅襟斋”的大厅里,宋庆龄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子女们围坐在圣诞树旁。孩子们手里拿着宋奶奶亲手制作的彩蛋,说着、笑着、演着节目。
在这里,宋庆龄还收藏着孩子们写给她的信、送给她的画、寄给她的红领巾。这里也保存着她为孩子们精心绘制的贺年片、制作的小礼物。
1981年“六·一”节,《儿童时代》刊出了宋庆龄的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她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孩子们祝贺节日。
“可爱的孩子们,每当我想到你们,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些充满生机的小树苗。你们像小树苗一样,柔软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肥沃的土地上扎根,在和煦的阳光下成长。你们睁着惊奇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多幺新鲜,多幺有趣,多幺灿烂!……”
“我们正在大力进行绿化祖国的工作,也正在对3亿以上少年儿童进行培养教育工作。我想象着葱绿的大地和鲜艳的红领巾将把祖国点缀得更加美丽多姿,更加欣欣向荣。愿你们和小树苗一同成长,成长得挺拔、旺盛,经得起任何暴风雨和病虫害的考验,成长为栋梁之材,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接班人,为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超过前人的巨大贡献。”然而,当孩子们看到这篇充满希望的文章时,宋奶奶已经离他们远去了。
宋庆龄主席!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自己的亲生子女,但你曾经是、现在是、永远是全中国少年儿童最慈爱的祖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