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安市乐平小学 毕红霞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人具有丰富、全面、深刻的感觉,语感即为其中的一种,是社会的人对语言的感觉。是的,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秋天的雨》是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朗读训练:
一、整体感知层面的朗读训练
此是训练朗读的第一步。这一步先要让学生辨认书面符号(即识字),再凭借口语经验对书面符号进行“意义组合”,然后逐步“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因为我始终认为,生字新词是学生理解一篇文章的拦路虎,要想读出《秋天的雨》的韵味,得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表达出课文的意味。对这一层面的朗读训练我是这么安排的:
首先得读通这篇课文,因此我在课的开始出示课文中的词语:“钥匙”、“趁你没留意”、“五彩缤纷”、“扇哪扇哪”、“柿子”、“你挤我碰”、“频频点头”、“菠萝”、“小喇叭”、“衔来树枝”、“衣裳”,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准它们的字音,记记它们的字形。接着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带着对这些词的理解,试着把这些词读出感情来。
接着,让学生找到带有这些词的句子,将这些句子读一读,读通这些句子,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可以自己读,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经过这两个环节,不知不觉的一些新词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去读一读,读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向大家表达自己喜爱这句话的理由。
在字通句通之后,该是熟悉课文的时候了。有前两关铺垫,要求孩子们去读整篇就不困难了,基础好的孩子能顺理成章地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基础差一点的孩子也能有滋有味地去读了。
在这一层面,学生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就像在某个城市的上空搞“航拍”,拍出的是这个城市的全景。
二、感悟层面的朗读训练
感悟层面的朗读,是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在这一层面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应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即紧紧地扣住读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来检验他们是不是已经对课文有所感悟了。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咬文嚼字,而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比较中去训练,去感悟用词的准确性。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这么两句话:“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细细地去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能很快地领会第二种写能体现秋雨的温柔、清凉和不知不觉,而且,这样写将秋雨的特点很好的读出来。再看这一句:“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果子太香了,一个“躲”字更是写出了果子的调皮,而“勾”正好做了合适的对应。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勾”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一种洋溢着生机勃勃和快乐的丰收景象。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积累层面的朗读训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秋天的雨》有很多写得优美而形象的句段,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
总之,注重朗读训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中应该重视它。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