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课文,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课文太简单,学生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特别值得咀嚼品味的地方。于是,备课也就抓住了几个要点,自以为能够游刃有余。直至上完第一课时,我才知道,自己对课文还没有真正读懂读透。
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这些常规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开始质疑。小煦提出了一个问题:“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这句话中为什么用“飘”而不用“落”?说实话,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只是感觉这里边似乎有那么点文章可做,于是让学生再读句子,比较“飘”和“落”,体会其中的奥妙。他们从“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中体会到,这场雨来得是多么的猛烈,而且读得也很好,重音、语速恰倒好处的突出了雨的猛。此刻,我才意识到自己读课文的深度,离预见课堂生成资源的程度还差得很远。当我庆幸没有武断的时候,又有学生提出了令我无法解答的问题:
1、课文中,爸爸为什么不把雨衣直接让给萨沙,而要把雨衣让给妈妈?还有,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让给托利亚,而要让给萨沙?
2、课文开头说天气闷热,可见会下雨,为什么他们一家人只带了一件雨衣?
晕哪!幸亏这时已是课尾,还有时间再读文本,还有思考余地,不然,就算有着可贵的课堂生成资源,我又该将它引向何处?就算知道应该往主题靠拢,中间的环节该如何掌控?
回想起唐校长开会时说的“笨办法”,我不禁汗颜!想想也是,校长尚且如此钻研文本,我更应该使出多倍的努力,才能驾驭课堂这艘巨轮,向着既定的目标劈波斩浪,稳妥前行。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