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走进教材,超越教材,亲近学生,尊重学生──评方丹琳老师《画家和牧童》课堂教学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三小 陈绪贤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下册 > 画家和牧童 > 走进教材,超越教材,亲近学生,尊重学生──评方丹琳老师《画家和牧童》课堂教学

在育才一小承办的这次南山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我们育才三小近水楼台先得月,真切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浪潮,真切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变化。竞赛活动已结束,我校方丹琳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获一等奖第一名,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辛勤耕耘和收获。

方丹琳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走进教材,超越教材,亲近学生,尊重学生。

说到走进教材,超越教材,让人想起在教育界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依纲扣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依纲扣本”出现的频率不亚于现在流行的“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出现频率。如果一堂课被人界定为没有做到“依纲扣本”,那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这堂课的价值。有一段时间,考试的试卷中出现了偏题、怪题、难题,“依纲扣本”的呼声就更高。“依纲扣本”是典型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体系改革的启动,教师们在走进教材的同时,更加注重超越教材。走进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做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方老师在教学导入部分增加了孔子的故事,教学结束部分引入了乾隆写在戴嵩名画上的诗和方老师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写的诗,教材内容处理上没有力求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大力取舍,做到了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

提起亲近学生,尊重学生,我又想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依纲扣本”是原则,“脚踩西瓜皮”就是不能用的方法。如果说你的课堂教学是“脚踩西瓜皮”,轻者是组织教学问题,重者就是教学思想问题。不准“脚踩西瓜皮”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现在的教学理念该是怎样的呢?请看两个例子。

2003年9月25日,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博士来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做题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的重建》的讲座,讲座中有老师请田博士举一个符合课改精神的课堂教学的案例。田博士介绍了一节低年级数学课,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数的关系。课堂上,老师请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硬币,找出数的大小和它们的关系。学生观察讨论之后,老师提问,可学生关注的是硬币的外形、颜色、质地等,根本无视老师的问题,无视这节数学课的目的要求。更有意思的是老师跟随学生的思维,研究起硬币的外形、颜色、质地来,将原先准备好的教案全抛在了脑后。田博士最欣赏的也是这一点。这不是典型的“脚踩西瓜皮”吗?

在《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中记述了一堂美国自然课的案例:

曾有一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小学听课。老师讲的是“蚯蚓”。老师将课前准备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每人捉一条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很小,或从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乱作一团,不时有孩子惊恐的尖叫声。老师站在一旁一直默不做声。这一过程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个孩子都捉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了。

……

这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结束了。课后,考察团与这位老师座谈。问这位老师:“学生捉蚯蚓的过程持续了15分钟,你为什么一言不发?为什么不让课堂尽快安静下来呢?”这位年轻的教师只回答了一句话:“假如这些孩子连一条蚯蚓都捉不住,那我今天的课还有什么价值呢?”

好一句“假如这些孩子连一条蚯蚓都捉不住,那我今天的课还有什么价值呢?”多么经典!课堂教学真的成了学生一块乐土。《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少年来,我们注重研究“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忽视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今我们要找回这一纬度,也就是要找回那块被我们丢弃的“西瓜皮”。

《画家和牧童》的课堂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到了走进教材,超越教材,亲近学生,尊重学生:

一、整体把握,大胆取舍

语文教学是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教师刚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思考的不是用什么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首先感到迷茫的是我该教什么呢?《画家和牧童》篇幅不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字词句段篇,外加标点符号,还有它们蕴涵的思想意思,单独拎起来分析,样样都重要,一个也不能少。方老师整体把握,大胆取舍。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方老师好像留在了三小,没有带到一小去;第二自然段也是在不经意中拎出了两个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蜻蜓点水般掠过。方老师将重点放在了众人称赞和牧童批评部分。指导“称赞”部分,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方法;指导“批评”部分,采用表演的方法。两种方法,形式不同,但它们同一在“活动”理念之中,让课堂演义一个个故事。

二、过程简洁,重在“实”字

《画家和牧童》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过程简洁,重在“实”字。要想做到“实”,过程必须简洁。只有“简”,才能“实”。如同上文提到的美国的那堂自然课,如果那位年轻的女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不简洁,她能在捉蚯蚓一个环节上“浪费”15分钟吗?《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只有四个环节:导入读文,学习生字,指导读悟,拓展,每一个环节再无子环节,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发展。

1、识字教学,实在:

曾经,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没有识字教学,有也是蜻蜓点水。我曾询问:“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区别在哪里?”虽然不能说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有无识字教学,但我总觉得,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没有识字教学,就像软体动物,立不起来,更像一个先天缺钙的人。方老师的识字教学足足用了十分钟,带注音识字、去掉拼音识字、组词识字、随文识字,指名读、齐读、学生教读、“开火车”读,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实实在在地进行识字教学。在引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拱”字发音不准,方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记住“拱”字的读音。后来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又有一个学生将“拱”字读错,方老师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当老师,互教互学,教学生做动作,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2、指导“称赞”,实情:

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开创了以读代讲的先河。《第一场雪》的“雪花”飘落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虽然很多老师都在效仿支玉恒老师的以读代讲,真正有实效、在课堂上学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不多。方老师在指导朗读“称赞”部分的时候注重朗读层次,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明显的进步。方老师首先指名学生读、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读出文本中人物的感情。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就是文本人物,加上“我”再读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此时不仅仅是再现文本了,学生已是文本人物,已有自己的情感了,这为第三步?再造文本,作了很好的铺垫。方老师问:“如果你们当时在场,你们会怎样称赞?”自然过渡到第三步。学生情绪激动,各抒己见,个性得到张扬。如果指导朗读只是停留此处,好像画龙没有点睛。方老师画龙点睛之笔是“大家都这样称赞这幅画,画家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呀?他会说什么呢?”这样,指导朗读不仅仅是朗读,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空白处,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读出学生的独特体验。以读代讲也就在这里体现。

3、指导“批评”,实景:

一种方法再好,如果重复使用也会让人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在指导朗读“批评”的时候,方老师采用再现实景的方法,再现当时的场景。首先,方老师扮演画家,学生扮演牧童,配上古朴的音乐,加上自然的动作,再现当时场景。然后分组读演,最后展示放大《斗牛图》,营造实景氛围,请学生上台表演。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画家戴嵩的谦虚、牧童的勇敢与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

三、多方展示,立足素养

一节竞赛课想要获得好评,与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教学基本功是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方老师自做的精美课件,清晰明了的板书,良好的绘画书法基本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有时,教师为了展示个人综合素质,恨不得将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全搬上课堂,可结果总让人觉得是画蛇添足,自我炫耀。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没有将自我展示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教师展示的出发点与目的应该是为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开了这个结合点,教师的展示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游离于学生之外,成了画蛇添足,成了自我炫耀。方老师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结合点,让教师展示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请看下面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这幅绝妙之作画家是怎样画成的?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出示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看老师怎样画?

(教师重笔画出鸟的躯体)

(老师首先是怎样画的?)

生:浓墨涂抹。

生:老师首先是浓墨涂抹。

师:(教师轻笔勾画,完成鸟图)老师接着是怎样画的?

生:老师接着轻笔细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老师也像画家一样作画,好高兴呀!这是什么?

(老师指着鸟图)

生:一只鸟。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

生:老师首先浓墨涂抹,接着轻笔细描,画出了一只鸟。

生:老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出了一只美丽的小鸟。

生:老师首先浓墨涂抹,接着轻笔细描,画出了一只会飞的漂亮小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