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江映晖
【案例】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奇石。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初步品味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精确的用词。第二课时,照原备课计划,先导读第二、第三自然段,再区分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再学习单元重点──用过渡句连接两个并列的内容,然后研读句子。第四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
但在上课时,我忽然有了新思路。在板书课题后,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我问了学生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黄山奇石,请按课文顺序说说。在学生回答之际,我写下了如下板书:
接着我在“猴子观海”四个字上做上记号,再请学生想想老师为什么这么画,也让他们照此给其他几块奇石的名称做上记号,品味一下黄山奇石命名的奥妙。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轻而易举地归纳出了黄山奇石的几种命名规律。然后,我请学生试着为黄山奇石改名字,要求名字既要体现出景物的特点又要给人以美感,还要富有吸引力。学生兴趣大增,课堂上小手林立,妙语如珠。“猴子观海”被改成了“猴子看海”“猴子望海”“猴子海”……“‘看’的意思和‘观’是一样的。”“云海离猴子很远,我认为它是在远远地望着的。”“这只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望着翻滚的云海,说明云海很美,用‘看’‘望’都不能写出云海的美,只有‘观’和‘赏’才能写出猴子对云海的着迷。”……
瞧,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慎密,对文本的解读多么到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完成了一次多么漂亮的对话啊。
接着,学生改“仙人指路”为“仙人点路”“仙人引路…‘仙人导路”,改“金鸡叫天都”为“金鸡唤天都”“金鸡啼天都”“金鸡鸣天都”……学生活用文本,努力证明自己的观点,对自己取的名字娓娓道来,对别人的取名品头论足。那种场面,如春雨落下,催开万朵思想之花。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完全沉醉在“咬文嚼字”的乐趣之中。不知不觉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深入了,对奇石的神奇也不难感受了。这时,我再让他们用朗读来表现“猴子”的专注及仙人的“仙气”时,便水到渠成。
就这样,“换名──辨名──去粗取精──朗读体会感悟──朗读”,如此步步深入探究,学生掌握了学文的方法,更是沉醉于平视文本、亲自为那些神秘莫测的奇石取名的成就感之中。
当改完“金鸡叫天都”后,本想就此打住,可孩子们意犹未尽,强烈要求再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下课铃响了,还有很多孩子捧着字典寻找最贴切的字眼,追着我说自己的见解。我想,这也许就是一堂好课所要追求的最佳境界吧。
【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曾有过这种体验:精心备好教案后,在登上讲台时却忽然间有了新的想法,于是重新整理思路,投入课堂。在动态生成中,涌动着生命灵性的好课便横空出世了。那种感觉啊,真是酣畅淋漓!
其实,一堂真正的好课是“备”不出来的。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参与进来以前,谁也不能完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进程。《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回顾这堂课,我想,教师只有突破固有思维这块“顽石”,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大胆开放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迪,才能享受到语文中的灵动与诗意。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