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西塘桥镇中心小学 金海萍
新教材语文第二册单元二第7课是《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描写了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举动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灵,小峰学着妈妈的样子也去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的孝心也随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文章通过对话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
在教学时,我抓住对话进行朗读感悟,可就在对话朗读中生成了一个问题,是我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长句──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学生在朗读时出现这样的读法: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分析原因有两个,首先第一个是学生对标点符号还没有较好的认识,尤其是引号的意义。第二个原因是语文书上正好在“小峰问”后面出现了换行。而第二个原因我分析可能是主要原因。
【教学片段】
在电视上投影出书上句子: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小朋友,句子中是谁在说话呀?
生:是小峰。小峰在跟妈妈说话。
师:那小峰对妈妈说了什么话?句子中找找。
生1:小峰说:“妈妈,奶奶的棉被没湿,干吗要晒呢?”
生2:小峰说:“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我做妈妈,你做小峰,我们来表演好吗?谁来?
请几个学生和老师合作表演。发现在说话中有学生说:“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有学生说:“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你能再看看书上句子,划划小峰说的话吗?
学生划好了,师巡视一圈,大部分学生能划正确。但也有学生把“妈妈”也划进去了。
师:读读小峰说的话。
生读: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一种)
生读: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又一种)
师:咦,出现问题了!小朋友,再看看句子,你有什么发现?谁读得对?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发现。
师:小朋友,妈妈是在“引号里”还是“引号外面”?
生:外面。
师:所以引号里才是小峰说的话。我们配合一起再读读。
师读引号外的话:小峰问妈妈。生读:“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小峰问妈妈”应连起来读。
【课后反思】
因为是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的东西,所以在处理时没有能好好地想想,处理得比较困难,最后几乎是老师没有办法了就代替学生回答了。而且课后仍有不少学生读错。
问题一:学生虽已经初步认识了引号,但对引号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也缺少类似的训练,我一味地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标点发现正确朗读的方法,走入了一个误区,其实也是对学生实际水平没有准确的估量。
问题二:其实通过标点发现问题不是不行,但我缺少必要的铺垫,比如我如果在发现问题后给学生两个句子:
①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②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发现标点符号使用的神奇之处,就能更好地把握朗读技巧,正确朗读了。
所以也正是我处理问题的草率和匆忙导致了失败。我想,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地对待课堂上所生成的问题,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