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潘佩芳 朱勤英
【问题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聪、话”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初步感受回报自然、植树造林的重要,愿意参加植树、认养树木等活动。
〖教学环节设计〗
一、出示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松鼠为什么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2、自学生字:
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3、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眨、聪、总、忽然”。
2、出示“松树、松果、松鼠”:
让学生练说“松鼠把松果埋在土里,松果就能长成松树。”
3、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出示)
⑴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
⑵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⑶松树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以后,这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课件:小松鼠在摘松果吃。)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会怎么想?
2、谁来读这一段,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儿?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你从哪儿体会到了小松鼠的高兴了?这样评价他的朗读,好吗?
3、评议、朗读:
重点: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怎么读才能让人觉得:啊,真香,真可口,真高兴!自己试试吧!
指名朗读,感受。
在生活中,小朋友们也一定遇到过这么开心的事情吧!能像小松鼠一样地说说吗?
交流:
可以用上“那么……那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如:“真”、“特别”、“很”……
4、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小松鼠一边玩一边吃香甜的果子,忽然,小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出示课件)朗读感悟:
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讨论:
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评议,男女赛读。
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聪明的小松鼠想出办法来了吗?有好主意了吗?
2、指名读句子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3、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怎么做?
六、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日子一天天过去,将来这片小松树林会怎么样?
朗读最后一句。
2、“更茂密”那是怎么样的?
哪只松鼠见过茂密的树林,给大家说说。
3、讨论:
小松鼠在这里生活得怎样?
七、指导写字
1、观察“主”、“意”、“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笔画间的相对位置。
2、仿写,比较
3、练习书写。
【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平等对话中首席。然而纵观该教案,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没有得到调整和转变,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的,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肯定还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该教案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来对待,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学生没有自主的机会。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没有转变
上述教案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者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地位。造成这样的课堂现象,另外一个原因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因此,老师们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考虑最多的是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设计是否严谨?上面这个教案环节十分清楚,按照这样的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也许也能完成,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不到落实。
三、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就教材教教材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的需要。《松鼠和松果》一课开头完全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小动物──松鼠切入,而该教案的开头却像例行公事般,没有顾及调动学生的情感。该教案在设计上重知识的传授,三维目标没有得到体现与落实。另外,该教案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就教材教教材,教材背后的生活,教学的延伸等都被教师忽视了。
【改后《松鼠和松果》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写松鼠的童话,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指:“课堂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本课时拟订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愿意参加植树活动,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目标重点落实在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底蕴。难点则是养成爱绿护绿的行为。
二、说流程设计与理念构思
1、看图导入:
首先采用的是常用的看图导入法:
⑴出示一幅图(松果),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它,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文中的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再抓准语言训练点,用“那么……那么……”说话,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规范表达的技巧是很必要的,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沟通生命。
⑵然后再出示另一幅图,学生看图说说松鼠们在干什么?自然导出课文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学生初读感悟句子后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想知道什么?”阅读中的质疑一则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二则摸清了学生此时的思维层面,有助于“以学定教”。
2、朗读感悟:
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理念》,都十分强调引导学生阅读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接触文本,感悟文本,这也是增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我紧紧围绕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读:
⑴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边读边划“为什么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的句子。这种在学生阅读时不忘圈一圈、画一画、点一点的学习方法犹如一股甘泉滋润着课堂,日积月累,学生便能厚积薄发。
⑵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出示两个重点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摘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松鼠的心情,再读,再读……特别是后一句,以省略号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去发现森林其他小动物的担忧。
⑶再读深悟。当学生明白除了松鼠之外,其他小动物也同样离不开森林,抓住契机,再次出现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升华,深深体会文章内涵。此环节“读──悟──读”相得益彰,本文情感起伏,扣人心弦,以“埋下的松果,能张出松树吗?”一问,引领学生进入一片“更茂密的森林”,去体会那种播种后得到大自然的回报的喜悦。
3、课外阅读:
我们说,在课堂上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学习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阅读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此时,及时提供一篇课外阅读材料《树的好处》,重视扩大学生阅读量。
4、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老师巧妙地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身边。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小树呼救图。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准备怎么做,指导学生明理,加入爱绿护绿的行列,提升文本价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