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韩山盛】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例谈·课本剧类音像信息的选择〗
课本剧类音像信息的特点是以课文为剧本,以配乐故事、动画剧和影视剧的形式表现课本的剧情,演绎课文的故事。它是课文内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曹冲称象》《要下雨了》《丑小鸭》等。它使得教育信息的传递从单一文字传递向多渠道多角度传递转化,也就是把科学、抽象的认知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课文的故事情节制作精美、趣味盎然的 FLASH 动画。上课开始时,让学生观看动画:乌云随着音乐从天边压过来,一会儿就布满了天空,各种卡通角色相继出现……学生睁大眼睛,看呆了,情不自禁地赞叹着:“哇!好美呀!”学生由美丽的动画情境自然地引入学习环境之中。
【河南省济源市教体局教研室张晓红】
〖关于朗读的思考与实践·如何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指导性评价,让学生会读·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师评。即教师评价,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但不能作为主导。作为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中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提醒、暗示,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学生在初读了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一课,教师可指名读文,先组织学生评价,然后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总结:“刚才他读得真不错,没有添字,也没有丢字,只读错了一个字‘隆’,并且比较通顺,很少有重复的地方,也没有把句子读断。”评价对象听了这样的评价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满心欢喜地听出老师表扬了自己,其他学生也从老师的话中听出了应如何读。
【江西省南昌市邮政路小学毛丹】
〖浅谈如何挖掘教材的无穷源泉·抓住生活时机,挖掘教材〗
一天上午,我正准备上第四节课,可天气突然变脸,天色整个的暗了下来。我走进教室,看见孩子们都因这天气的变化而焦躁不安,个个朝向窗外,议论纷纷,情绪异常激动。我想:这不正是让孩子们观察下雨前,天气变化的最佳时机?过几天,就要学习《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童话,讲的是生活中的气象常识。我还正愁着,怎么布置课前预习,这不正是天时、地利吗?于是,我停下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孩子们透过窗户观察天气的变化,孩子们兴趣盎然。仔细观察之后,我让他们互谈所见、所感。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孩子们的说话欲望得到了释放。
有了这样的课前“预习”,上起课来也就轻松、有趣了许多。课上,我先让他们回忆要下雨前天气的变化,孩子们的语言生动形象,并抓住了要下雨前天气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些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了很大的帮助。《要下雨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一群小动物,而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亲近的朋友,我又告诉孩子们,除了你们说到的那些变化之外,要下雨前,小动物们也开始忙着呢!他们忙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话让孩子瞬间从已知变为未知,孩子们蠢蠢欲动,都急着想读读课文。你们看,这样的根据实际大胆地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不正让学生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形象、由被动变为主动吗!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街小学史晓丽】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在“课文”教学中的创新·复述创新〗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读出独特感受,才能构建有生命力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
在深入读文的过程中,我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使每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从容的、充分的、创造性的读书后,再让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内容则是多方面的。
如:教学《要下雨了》后,有的学生说从课文中知道了小白兔很有礼貌,有的学生说文中小鱼是热心肠,有的学生说知道了下雨前的自然现象,也有的学生说还想知道很多下雨前大自然的现象,将这么多感受融合在一起,课堂显得那样丰富多彩。
【云南省昆明市弥勒县弥阳二小何芸】
〖读出情趣读出活力·让学生读出独特感受〗
低年级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爱听童话故事,而教材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童话、寓言,这样就可有意地在教学中实行创新尝试。
教师在上课文时,可把语文课本摆在讲桌上,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让学生也合上课本认真听。
如课文《要下雨了》可按小白兔分别询问其它小动物的顺序,借助表情、动作、手势,生动形象地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进行复述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小学生自己创造想象小动物们的动作,还可对课文上的故事进行续编表演,从而达到创新。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后村小学陈丽茹】
〖激活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初探·质疑问题,激活创新勇气〗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要提倡,要引导。一个好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使学生敢问、会问。
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时,小白兔看见一群蚂蚁正在搬东西,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他们,蚂蚁说:“是要下雨了。”学到这里,我鼓励孩子们质疑:“谁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定是聪明的学生。”一句话打破了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同时有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其中有个学生问“究竟是谁告诉谁要下雨?”我马上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讨论。有的说:“课文明明写着是小白兔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有的说:“可是在小白兔告诉他之前,蚂蚁已经开始搬东西了,说明他们知道要下雨了,而且说:‘是要下雨了’,就是肯定小白兔说的对。”最后有同学综合道:“表面是小白兔告诉蚂蚁,实际上是小白兔看见蚂蚁搬东西,又听见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更证明了燕子、小鱼说的话是对的,它完全相信了,所以才加快步子往回跑。”这样,使学生在质疑难解惑中训练了思辨能力,增强了创新勇气。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三管小学余娟飞】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只有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动,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我是这样做的: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的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要下雨了》一文指导学生去观察下雨前的天气物候,并做记录,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周艳】
〖引导主动探究提供创新时空·开拓求异的空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要下雨了》,观察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除此之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蚯蚓出窟、石头冒“汗”预示着什么。
【山东省威海市南山小学杨奕】
〖浅谈对低年级语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低年级语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作、表现的过程。低年级的许多课都适合扮演角色。如:《狐假虎威》《小白兔和小灰兔》《熊猫妈妈听电话》等,都非常适合学生扮演角色。
例:教学《要下雨了》一文,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里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都是儿童熟悉的小动物,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游戏自然转移到知识上来。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胡芳】
〖也谈“有感情地朗读”·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中,不乏如翘大拇指、夸“你真棒”、“大家拍手表扬他(她)”,还有夹杂英文的表扬方式等等外在的评价方式,而深入文本、结合对文本感悟进行的切实评价不多,两者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
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如在上《要下雨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很轻很轻,教师就这样说:“说得很明白,可惜有点轻,小白兔可听不清,你能再大声地告诉小白兔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湖北宜昌省市秭归县沙镇溪西陵小学王兴华】
〖语文教学构建“生成性课堂”的思考·教学机智,点石成金〗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教师不能慌乱,而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使学生的进一步生成。下面是笔者在一次听课中记录下来的精彩片段:
(教师执教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本想打开电视机和实物展示台,让学生直接读题进入课文的学习。谁知,电视机没调好,图像出不来,却发出了沙沙的噪声。)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声音像什么?”
学生马上说:“我听到了轰隆隆的雷声。”“ 我好像听到了狂风的声音。”
……
教师:“那这些现象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学生交头接耳地说开了:“要下雨了。”“下雨了。”
教师把这两种没有意想到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读读,体会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并说出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不一样,因为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要’。”
生2:“我认为‘要下雨了’是说雨还没有下呢,‘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了。”
……
意外的一幕,帮助解决了“要下雨了”这个课题的意义所在,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学生自发研讨的氛围、生成的情境。学生是那么地投入,真是随机应变创精彩!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华正学校李露艳】
〖谈小学一年级的语感训练·要初步训练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课文虽浅显,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免往前看……”中的问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1、比较法:
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
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
⑴这句话写什么?
(乌云)
乌云怎么样?
(乌云压下来)
“压下来”是什么意思?
(降下来)
怎样的乌云?怎样压下来?
(满天、黑沉沉)
“满天”、“黑沉沉”表现乌云什么特点?
(云多、云层厚)
这么多的乌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课文用了哪个词?
(压)
⑵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
(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
⑶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
2、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免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
⑴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
(要下雨了!)
⑵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
(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
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免将信将疑的心理。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小学古建军】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应回归生活世界〗
开放,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是因为教材的内容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其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离不开语文实践,也就离不开生活。第三,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而且善于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达到能不断地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所以强调语文教学的生活性,是对传统教育知识本位观念的否定,正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
一位教师教《要下雨了》这篇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先读懂第一部分:“小白兔来到河边,看见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奇怪地问:‘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再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写小白兔来到田边,看到低飞的燕子又发了问,听了燕子的回答,小白兔明白了这都是因为要下雨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夏天要下雨了,还会有那些迹象,小白兔往前走,它还可能发现什么?于是学生纷纷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为课文续讲了精彩故事:“小白兔继续往前走,看到蚂蚁在搬家,奇怪地问:‘蚂蚁,蚂蚁,你们干吗搬家啊?’蚂蚁说:‘要下雨了,我们家会被淹的,得另找一个地方。’”……学生由此及彼,把课文中学来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江苏省苏州市草桥小学陆玉燕】
〖谈小班语丈教学的特色〗
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对学生多做正面引导,多留思考余地,多让学生亲自体验,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引导学生自评自赏,多让学生接触社会,多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总之,教师讲得精,学生动得多,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小班语文学习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空间,可以在各人敞开式架子上摆放作业,可以在小黑板上随意书写作画,可以在自己一方墙壁上贴上习作。渗透竞争机制,比一比谁最好?比一比谁有了进步?比一比哪一小组合作得最好?在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与同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参与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具体事物学习语言。多运用简笔画、投影、录像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多种教学情景。多用动作表演、情境表演、故事表演,再现课文描写的字词、句子、段落和全文。
在《要下雨了》一课中,组织学生分组表演,人人戴上头饰,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续演故事情节。有的说:“小白兔走呀走,看到蚂蚁搬家,奇怪地问……”有的说:“小白兔走呀走,看见一口大水缸,缸边挂满了水珠,奇怪地问……”。学生的思路顿开,表演生动有趣,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趣味横生。教师在指导风格上也要提倡“多”字,多与学生沟通,学会倾听,多鼓励学生,多赏识学生,帮助他们跨上成功的台阶。
【浙江省湖州市新风小学沈爱军】
〖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谈·读读写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让学生上台读课文、读报、读课外书,能使语言更规范,更富有色彩,富有情趣。对课文中那些语言优美的精彩片断,更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以帮助他们吸收并掌握文中的好词佳句,将书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通过仿写故事,续编故事等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学了《要下雨了》后,让学生学着课文第一、二段的写法,自编蚂蚁搬家、蜻蜓低飞等内容进行写作。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既发展了想像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中心学校杨欣红】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活”起来·激发参与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故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也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诱导未入门者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必须依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法上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必定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课时,设计了一个导入: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忽然从天边传来一声巨响,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录音:雷声)你知道天气将有什么变化?要下雨了,小动物们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田野中看看吧!轰隆隆的雷声把学生带到了童话故事所描绘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兴趣。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姚彩霞】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凭着个性探新知·学会提问〗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抓住思维的主线,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动状态的表现。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提出:“对于青小年,最关键是从小要有好奇心,遇到问题要追问下去,这种精神比考试得高分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能促使学生经常好奇、疑惑的学习品质,以良好的学习心态投入到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并使学生这种探究和发现的底蕴始终保持充盈和丰沛。
在学习《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学生觉得非常奇怪:燕子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跳出水面?课文都有说明,马上有学生提问: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呢?还有什么动物在下雨之前会有什么反应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收集到不少有关下雨前的预兆。引导学生课后翻阅资料,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霄边小学谢佩娟】
〖让学生于快乐中学习语文·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快乐·启发想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思考的快乐〗
思考,并不是困难与痛苦的事,而是一件容易与快乐的事,它可以带给学生更多喜悦。不管在什么时代,“思考”和“想象”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根源,是能使人成为人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给他们创造机会,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热情。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常会提出一些老师料想不到的问题,如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学生提到:“为什么蚂蚁要把家往山上搬?而不往山下搬呢?向下走不是会更好走吗?”听到学生的提问后,我没有粗暴打断,而是首先表扬她肯动脑筋,问题提得有水平。紧接着,我请大家来回答这个疑问。其他学生根据自己平常所掌握的知识,帮助该名学生解答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一开始就否定了这个问题,而根据教学设计继续下面的内容,那不是失去了一次让学生展开思考和想象的翅膀的机会?虽然这节课的教学进度被拖了下来,但在帮助别人解答问题的同时,学生都有所收获,而这些是课堂外接触的知识。再者,想象的翅膀折断了可再也接不起来了。
【吉林省珲春市第六小学校刘鸿梅】
我在我的教学中,对所教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从中发现新的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和批评两种方法并用,来教育他们,使我们班级35人,自入学以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对所教学科进行反思,使教学中的失误越来越少,能够灵活的处理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我记忆中的以堂语文课,其中的一段教学片段至今记忆犹新,那是讲授《要下雨了》这一课,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不喜欢读,我看到此情景,注意引读知道,“小燕子飞来了,小白兔看到了是怎么喊她的?”学生的兴趣大增,都说要读,我随即让他们 试读,然后指名读,再齐读,学生读得有兴致,如同身临其境,接着我又说:“小燕子怎么回答的呢?试着边飞边说,学生的兴趣再次得到激化,你瞧一只只“小燕子”在座位上边飞边说,是那么的投入,整个读的过程兴趣盎然,读完了学生还意犹未尽的样子,这是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学到 的引读的方法,没有想到它的效果会这么 好,由此看来教研对于我们的教学会有多么大的帮助呀!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小方敏芬陈怡】
〖让课堂因“生成”而充满诗意·教师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无心插柳,意外惊喜〗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二册《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正愁无法把学生带入到要下雨的情境中去。我想先打开电视机和实物展示台,让学生直接读题解题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时,电视机没转换好,发出了“轰隆隆”的噪声,咦!这不是现成的下雨前狂风骤起、雷电交加的情景吗,于是,我话锋一转说:“小朋友,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学生马上说:“我听到了轰隆隆的雷声。”“我好像听到了狂风的声音。”……“那这些现象后会发生什么呢?”学生交头接耳地说开了:“要下雨了。”“下雨了!”随即我就把这两种意想不到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意思一样吗?为什么?生1:“我认为不一样,因为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要’。”生2:“我认为要下雨是说已经下雨了,下雨了还没下呢?”(唉!一着急,说反了)“是这样吗?”我紧跟着问。聪明的学生马上说:”反了,反了,要下雨了是说还没下雨呢!下雨了说已经下了。”……
意外的一幕,帮助解决了“要下雨了”课题的意义所在,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学生自发研讨的氛围,生成的情境,学生是那么地投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师有意无意地为学生的生成制造空间,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出标新立异的讨论,学生的个性摆脱层层束缚,得以张扬,课堂也因此而灵感进发,诗意盎然。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中心小学吕桂芳】
〖有效落实,扎实掌握〗
上个星期,我在文三街小学魏丽君老师指导和帮助下上了一堂语文课,从指导备课到课后反思交流,到最后听魏老师的课和讲座,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魏老师指导我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魏老师在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力求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有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视“工具性”为洪水猛兽,一说到字词句方面的练习,就认为是机械化训练,避之不及。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就削弱了。
魏老师指导我上《要下雨了》这一课时提出,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平常在上语文课时要让他们形成对句子的认识,加强他们说一句完整的话的能力。因为说话的训练不只体现在口语交际课上,平时的课堂中更应该重视。在让学生读了相应的段落后,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几个段落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把两个短句并成一个长句进行说话练习。“乌云来了,要下雨了。”“燕子低飞要下雨了。”“小鱼游到水面,要下雨了。”“蚂蚁搬家,要下雨了。”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说话练习。
魏老师还提出要重视我们课文中的插图。我以前对课文中的插图并不重视,在上课时,很少让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要上公开课更是费劲心机到处去找图片,而忽视了就在课本中的资源。我们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很多课文都类似于连环画,一个故事情节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以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比如,《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小白兔在遇到燕子、小鱼、蚂蚁时分别配有一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以后,再去课文中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幅插图的,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对应的几个自然段,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就非常明了,条理非常清晰,虽然在课堂上并没对课文进行结构的分析,但是有了这一环节,文章的结构性也初步渗入到学生的头脑当中。魏老师在课后交流时也提出,插图可以在学生学课文之前观察,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了课文之后观察,这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学习之后有一个提升。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五龙中心学校付余红】
〖浅谈低年级阅读课文的教学〗
通用教材一年级课本里就安排有阅读课文,目的是从一年级起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着一年级语文基本基本训练的重点,对一年级的阅读课文教学要提出适当的要求。
一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同时结合识字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识字和阅读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学生入学后,教师要教给学生汉语拼音、汉字的笔画笔顺等有关汉字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怎样朗读课文,在方言区还要特别重视学习普通话的训练。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习怎样用普通话去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半独立地阅读课文,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生字,要会用拼音读得出来。练习运用拼音,自学,既复习巩固了汉语拼音,又培养了识字能力。课文要学生自己去读,要按教师指导的方法把课文读懂,一句句清清楚楚地读明白。方言地区的学生要注意按普通话发音去读。这就加强了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课文的内容是什么,要学生自己试着去理解。课文,必须要求理解课文里词句的意思。学习阅读课文时讲解成分相对减少了,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脑筋去学会读。这就加强了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课文的内容是什么,要学生自己试着去理解。
这里结合一年级的阅读课文《要下雨了》,谈几点指导阅读课文学习值得注意的地方。
1、指导学生看拼音读课文,练习提问:
提问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训练。阅读课文没有识字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能力。由于任务比较单一,就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
有位教师在教《要下雨了》那一课时,便让学生练习提问,请看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看拼音轻轻读课文。有不懂的问题,等一下可以提出来。
生:为什么燕子知道要下雨,小白兔不知道要下雨呢?
生:燕子就在小白兔的头上,小白兔为什么还要大声喊呢?
生:小白兔怎么不知道下雨?蚂蚁怎么知道要下雨?
生:为什么书里写的是小鱼游,图上画的是小鱼在跳呢?
生:书上写的小白兔挎个小竹篮在山坡上割草,图上画的不是山坡上。
生: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燕子的翅膀怎么没沾上小水珠?
生:为什么要下雨了,蚂蚁要搬家呢?
生: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燕子的翅膀怎么没沾上小水珠?
生:为什么要下雨了,蚂蚁要搬家呢?
生:为什么燕子的翅膀沾上小水珠还飞得高?虫子的翅膀沾上了小水珠为什么飞不高?
生:为什么要下雨了天气很闷?
生:为什么小白兔往家跑的时候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
生:为什么书上写池塘里的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怎么池塘里只有两条小鱼?
师:小朋友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这里,学生一共提了十多个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看课文的语句,联系看图,都是十分认真的。有些问题,几乎是很难回答的,比如,燕子知道要下雨,小白兔为什么不知道。有的问题是图文不符之处。有的问题是提醒教师,要重点解决的。教师即使在教学时不可能把一个个问题都解决,也得有个交待,并且应当鼓励他们的提问。
这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了解大意以后,便提出三个问题来重点学习。她是这样提的,刚才你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一个问题提得很好:燕子低飞为什么要下雨了?鱼游到水面上来为什么要下雨?蚂蚁搬家为什么要下雨?鱼游到水面上来为什么要下雨?蚂蚁搬家为什么要下雨?其他问题也提得很好,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讨论,我们先来讨论这三个问题。
2、根据课文特点,抓重点语句,指导学生理解:
《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要重点解决的三个问题都被这位教师抓住了。接着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她先问第一个问题: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燕子怎么知道要下雨了?请你把课文里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上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在指导学生理解意思之后,再让学生针对第二个问题找出有关语句来:
师:小鱼怎么知道要下雨了?请把课文里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鱼。
在指导学生理解之后,再让学生针对第三个问题找出有关语句来。
师:蚂蚁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请找出课文里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往高处搬家呢!
这样的训练能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训练学生把提的问题和语句联系起来,逐步懂得怎样从有关语句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到了较高年级就懂得课文中的语句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写的,并且能够从课文中去发现问题。第二个作用是训练学生学习从整篇课文中抓重点语句。这样的训练,到了较高年级就有利于概括中心,为进行篇的理解训练创造一点最简单的条件。
3、教学重点,理解词句意思:
这里举燕子低飞要下雨了的例子来说一说。课文里的重点语句是这样的:
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
这里说的一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判断,燕子说要下雨了。第二句是下判断的理由。第三句是燕子为什么低飞。三句话联系很密切,要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中间的关系。我们看这位教师是怎么指导的。
她第一步是让学生把燕子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的有关语句找出来。学生找到了,读对了。有的学生并没有理解这三句话的关系。第二步,她是这样指导的:
师:(指第一幅图)请仔细地看看图上的燕子飞得跟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生:平时的燕子飞得高,下雨前燕子飞得低。
师:你从哪儿看出下雨前燕子飞得低?
生:燕子飞得低,就要擦着小白兔的耳朵了。
生:有的燕子惺惺作态碰着水面了。
师:为什么下雨以前燕子飞得低?
生:因为下雨以前天气很闷的,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不有重量的,它的翅膀就飞得不太高了。
师:那燕子的翅膀也沾了小水珠,为什么能飞高?
生:因为燕子大,力气大。虫子小,还是小水珠的力气大?
师:是啊,燕子大,力气大,那它为什么不往上飞,却飞得很低呢?
生:因为燕子要捉虫子吃,所以它飞得很低。
生:下雨以前高处没有虫子,要是燕子飞得高,就捉不到虫子了。
这一段教学,解决了几个问题:明确了燕子低飞。这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和平时燕子飞法相比较得出来的,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注意了对比的思维训练。解决了为什么燕子低飞的问题。这是针对学生提的问题,把它提出来,学生感到很有兴味;解决这个问题分两步走,先解决虫子为什么飞不高,燕子为什么不怕水珠沾湿的问题,这也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用这个办法来理解第二句话。接着再解决燕子为什么低飞,这样来理解第三句话,并把第二、三两句联系起来。
对一年级的孩子,不必讲抽象的道理,而是要从每句话的具体意思上让学生理解。
4、利用适当机会,扩展儿童知识:
《要下雨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下雨前自然界的一些征兆。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和理解课文的语句同时进行的。为了扩展儿童的知识,可以指导儿童,展开联想,适当补充与课文重点有关的知识。有位教师这样做了:
师:念得真好,你们知道下雨以前除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上来,蚂蚁搬家,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呢?教师布置你们去观察,或者从课外书里找,或者问爸爸妈妈,你们都去做了吗?
生:(纷纷举手)
师:很好,请你们说说看。
生:青蛙跳到荷叶上来叫,要下雨了。
生:有关节炎的人,这里(指膝盖)脚痛,就是要下雨了。
师:对。谁告诉你的?
生:爸爸告诉我的。
生:泥鳅游到水面上来透气,就要下雨了。
生: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要下雨了。
生:癞蛤蟆出洞要下雨。
生:乌龟背上有几点小水珠,就是要下雨了。
生:蜻蜓飞得很低就要下雨了。
生:缸湿要下雨了。
师:什么叫缸湿?是不是水缸外面潮湿了。
生:水泥地很潮湿要下雨了。
师:对了,象我们学校一样走廊的墙壁,下雨以前湿淋淋的,好像在冒汗一样。
生:蜜蜂不大飞出去,就是要下雨了。
生:盐潮了,就要下雨了。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我们自己再去观察,好吗?
生:(齐)好!
学生们回答得多么踊跃,这样在班上一交流,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这样做是不是脱离了课文呢?不,这是联系课文有关的内容做了适当的扩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是很有好处的。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师范附小汪丽英焦殷勤】
〖用声响创设情境〗
音乐或自然声音作用于听觉能引起人的相关联想,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体验,进而萌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要下雨了》最后两段,学生不易读出急切的语气和震撼人心的气势。要是播放一段雷雨交加的录音,学生会大受启发,读好这两段中的第二个句子,那就非常容易了。
〖排除朗读障碍〗
低年级儿童,知识、经验、能力非常有限,要达到低段朗读要求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而且有的还不能依靠个人和群体的力量予以解决。要提高朗读效益,帮助他们排除障碍是很有必要的。低年级学生朗读的主要障碍一是不会读长句子,一是不熟悉解朗读技巧。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的主要方法,一是适时点拨,一是相机范读。
《要下雨了》,几个段落的末尾,有的是陈述语气,有的是疑问语气,有的是感叹语气;感叹语气中有的着重强调,有的着重紧急,有的着重释然,低年级的孩子朗读,很难把这些语气和意味表达出来。教师通过范读,不仅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把课文读得更好,而且能从中领悟到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岱东中心小学邱仙红】
1、边讲边画,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所描述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我设计采用边讲边画的教学方法,使形象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画面融为一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尤其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通过观察图画理解“低”的意思;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理解“直”与“弯”的相反意义;通过两次不同的呼吸体会“闷”的感觉,理解词义;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将识字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使发展语言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3、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4、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5、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也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五小屈小丽】
我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首先以诵读儿歌激趣导入:“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从这些自然现象,你们知道了什么?采用儿歌的形式呈现,选取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由扶到放,认识生字。这一环节符合认知规律,反复强化认读,巩固识字。逐渐建立字形与字音之间的联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湖北省宜昌市实验小学王红军】
〖语文课中的“人本”体现〗
当代教育领域强调并推崇的“人本”教育理念,其理由是科学教育有两条规律无论如何不能违背:一是关于学科的学习规律,二是人的发展规律。但是,学科的学习规律必须服从人的发展规律。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那便无从谈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呢?
案例一:(反例)某教师借用我班学生上了一节观摩《柳树醒了》实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跟着春姑娘的脚步走进春天,一起去寻找美丽的春姑娘。
(课件演示,学生欣赏)
师:你们找到春姑娘了吗?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草发芽了。
生:我看见花开了,柳树发芽了。
(许多学生在举手)
师: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我也找到了春姑娘了,她就藏在一首小诗里,请大家读一读《柳树醒了》,把课文读正确。
师: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通顺。
师:你们真会读书,那么你们也一定很会找春天吧!快把春天找出来。
生:春雷把柳树叫醒了。
生:春雨给柳树洗澡了。
生:小燕子也来和小柳树捉迷藏。
(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
师:原来春天和小朋友、小燕子在一起呢!……
由于这位教师比较年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为了完成她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点了一两个学生交流发言,并且又只点了眼前的几个人,而后面和旁边学生举起地高高的小手一次次地被迫放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一次次地被冲击,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次次地被扼杀。这堂课也在学生的失望中结束。课后一位学生噘着小嘴对我说:“这个老师真讨厌,她的眼里根本没有我,看都不看我一眼,我的手举那么高,我恨不得敲桌子。哼!真是个坏老师。” 听了孩子的话,我连忙说:“你想说什么?”孩子说:“我想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好,下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这些问题好吗?”孩子这才笑着进了教室。
这位教师就没有做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她的教学没有面对每一位学生,没有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和反应,那么这种课堂就只能是残缺的、畸形的或者充其量是少数的“人本”教育课堂。最起码的“全体”都保证不了,还怎么谈得上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可见,关注每一个孩子,必须尊重其个性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这是关爱学生生命的立足点。
案例二:(正例)我在施教每节课都面对全班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
如《要下雨了》这一课,课之前,我都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情预测,我预测到:
1、学生可能对雨的形成比较感兴趣。
2、学生还知道一些下雨前的征兆。
在施教的过程中,我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你真行!”“相信自己,你会读好的。”“你说得真好!”“你真会提问题!”“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和同学们一样佩服你!”“你进步真大!”这些鼓励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使“人本”性得到了体现。同时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说,尽情地说,让学生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哪怕不在全班交流,也要让他与同桌说一说,因为好问、好说是学生的天性,他的求知欲才得以满足。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人是什么?人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性格的鲜活的个体。马克思关于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要保护人的天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生命的全面升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