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春芽实验学校 杨 欣
──《雨点儿》说课及教学案例分析
浙江省杭州市春芽实验学校杨欣现代教育提出的是要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育。从摇摆走向平衡,回归更是超越。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如何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1、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2、过程开放意味着动态生成。
3、和谐生成,源于教师的素养。
4、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
我思索的是通过精致的设计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求得预设和生成的和谐。下面我以人教版第一册12课《雨点儿》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在课堂中求得精致与开放的和谐。
【教材分析】
《雨点儿》一文是继《阳光》后的又一篇较长的散文形式的课文,是一篇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文本第一次出现了对话,语言生动优美、富有童趣,内容虽浅显易懂,但内蕴丰富:雨点儿要去帮助花草体现了互助的精神,透视着万事万物离不开雨水滋润的道理。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情感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
【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多月的语文学习,班里的孩子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朗读;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的方法基础: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要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要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感受雨点的可爱,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美丽。积累词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雨点还可以去哪里,去干什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其中知识技能目标是: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雨点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读课文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美丽。如何使这些目标之间达到和谐必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关键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
一、精致的设计,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工具。换言之,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动态生成。人文性的渗透应该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载体,而只有语言文字的充分理解才能进一步使人文性得到升华。
1、教学目标之间三个维度的和谐:
⑴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觉得雨点非常的可爱,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美丽。
②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理解雨点的作用。
③目标阐述:每条目标都体现了三维的融合。
〖目标1〗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学习读书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读书,喜欢语文。使学生觉得雨点非常的可爱,喜欢雨点。
〖目标2〗
知识技能:了解雨点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美丽。
⑵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和练习朗读(有感情地读,合作读,配上动作读)是教学的重点。合理地展开想象说话是教学的难点。
上面教学目标虽然只有两条,但是每一条教学目标都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融合。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孤立地从每一个方面进行,而是在一个环节中体现三个维度的融合。都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2、阅读与识字教学的和谐:传统的教学把识字和阅读割裂开,认为识字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而阅读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其实识字和阅读应该是相互统一,互相补充的。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同时,阅读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意。
⑴课前的识字复习,为文本的内容再现,和谐统一:
〖片段四〗你们把小雨点说得那么可爱,又叫得那么亲热,它可高兴了,它想听你们读读这三个词:“数不清(后鼻音)、云彩(轻声)、飘落”(开两列小火车)
你能用这几个词来说一句话吗?用上一个两个三个都可以。
(这是最初引入课文部分的一个片段,老师请学生读词语,并使用这些词语来说话。这一环节看似是对词语的复习,其实它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再现。学生在运用“雨点儿、数不清、飘落、云彩”说话时,说到“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其实就是对第一节课文内的回忆。实现了识字和文本内容的和谐统一。)
⑵字词的复现、拓展,为学生情感的拓展服务:
〖片段五〗
①我们一起出发了(音乐响起,看课件各种图片7~8张注意让学生沉浸到情境中,跟音乐动起来。教师可以提示他们:雨点啊,我们来到大海了,你们在海妈妈怀里干什么呢)
②课件结束,课外词语的积累。
师:雨点儿们,我们刚才去哪了?(学生回忆:宽阔的大海,荒凉的沙漠、茂密的树林、……学生一边回忆,教师就把词语贴到黑板上。)
③说话训练:
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地方,一定还有其他你想去的地方,你最想去哪里?(学生先说地方)
生1:我要去遥远的北京。
生2:我要去高高的山顶。
生3:我要去宇宙……
(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看课件:各种各样的地方并且配上词语和拼音。这些词语都是老师精心选择过的,把学生之前学的认读字重组在一起,作为词语的复现和积累,同时也为说话训练服务。因为有了前面词语的复现,学生在后面说话的时候会仿造前面的词组形式进行说话训练。)
3、情感与文本的和谐情文一致、情以达意、情动辞发:
⑴激情导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雨点,并让这种情感贯穿于学习文本的始终。
〖片段一〗从教学一开始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紧密集合:
①(老师拿着小雨点的头饰)师:小朋友,昨天我们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啊?
师:那你亲切地叫它一声吧!(学生来读词“雨点儿”关键是儿化的正音。)
②齐读:你们的嘴巴真甜,我一定就知道你们很喜欢雨点。那你来夸夸它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它是一个怎么样的雨点?(引导学生说说雨点可爱的外形,激发情感)
③你们把小雨点说得那么可爱,又叫得那么亲热,它可高兴了,它想听你们读读这三个词:“数不清(后鼻音)、云彩(轻声)、飘落”(开两列小火车)
④你能用这几个词来说一句话吗?用上一个两个三个都可以。
(这一环节是旧词的复习,词语说话训练体现的是课堂对语言文字的复习,是工具性的体现。同时以一种亲切的语言引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为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情感基础。同样,赋予了雨点以生命,使学生不仅能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⑵问答的教学,既是文本的需要,又是情感活动的需要;
〖片段二〗在“对话”教学中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关怀:
①过渡:是啊,大雨点、小雨点,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它们碰见了会说些什么呢?打开书本105页找找看,它门说的话在课文的哪些小节?
②师:找到了吗?2~4小节(课件出示这3小节)
师:请你在这3小节里找一找,哪些句子是他们说的话,用尺子划下来。(课件上这些句子用红线划起来。)
师:反馈,请学生来读3句话,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找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
③师:我觉得刚才三个小朋友读的时候语气不一样,为什么会不同呢?(因为句子中有问有回答。老师把“问”和“回答”贴在黑板上)
④你们真会读书,问和回答的语气是不一样的,那哪句句子是问?“你要到哪里去?”你怎么知道大雨点在问啊?(因为有问号,在板书上画一个问号)
师:是啊,大雨点想知道小雨点去哪里,它心里可好奇了,你能学着它的样子来问问看吗?先自己读,在指名1~2人读,齐读一遍。
(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找到雨点的对话,学习“问”和“回答”。这是本课一个很重要的训练点,是文本学习的需要。从教案设计上也力求体现扎实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在问句朗读时,学生个体独特的体会,富有个性化的朗读,为这个原本有些枯燥的教学环节蒙上了一层人文关怀的色彩。也为分角色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为只有首先读出“问、答”不同的情感色彩,才能体会不同角色朗读时不同的语气。)
⑶雨点儿远近的问答,既是交际的需要,又是阅读感悟的体现。读的透彻、读的自主、读的有个性。
〖片段三〗现在我们来试试,我做大雨点,你们做小雨点(师生对话,可以再交换角色一定要达到学生掌握句子为止)
①你喜欢谁?就读读谁的话,给动画片配配音(要指着课件说,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读哪些句子)
②同桌两个人试试互相读。
③指名读,请两个学生带上头饰来分角色朗读。在读之前可以让小雨点打打招呼,老师进行评价点拨。请2对学生(注意远近距离不同学生在问答时的声音和体态的不同指导)
④哦 ,那么多雨点都想来试试,那雨点儿们,我们一起来好吗?(请学生带上自己准备的头饰齐读。)
(在请学生表演时,请距离不同的学生,主要让学生明白在平时问答中,距离不同所要使用的音量和体态也是不同的,这是学生平时交际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朗读中感悟与个性的体现。)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人的语文,语文需要精致,宛如淙淙的小溪,语文更要把这些小溪汇成浩瀚的大海。工具性需要从点、线、面入手,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语文的人文魅力则又把我们带入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两个立足点,我以情感为纽带在精致中力求开放,把情感作为平衡两个特性的支点,求得课堂中的动态平衡。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是构建精致、开放、和谐课堂的基础。
二、开放的过程,体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
教学是以教学资源为中介,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的、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课堂不外乎预设和生成,其实就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预设和生成。以往我们关注更多的是预设,教师总是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活动,对于学生也总是把他们千方百计地诱进自己编织的一只只美丽的口袋,以达到所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也就成了评课时的一大准则。这说到底是一种教学硬设计,因为他不考虑学生内心的需要。但不是说不需要预设,新课标并不排斥教学的预设,教学必须预设。
是教学,就要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
新课标强调过程(过程要充分展开,就必须精心预设活动步骤)。
新课标更关注学生(学生是有差异的生命体,要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教学更需要强调预设──做不止一种的预设)。
我觉得新课程的要求更高,更加需要有适应各类学生的精致预设。但这种预设应该是教师头脑中的潜预设。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因该有非常细致和透彻的研究,然后在头脑中形成非常细致的预设,而且是不只一种预设。考虑到每一种可能,所以新课程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比以前更需要预设,需要更精致的预设。但是教师头脑中有了预设之后,体现在设计上应该是大气开放的。把精致留在心里,把大气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以板块代替线形设计,最终达到学生的动态生成。
而生成式的教学过程、目标更多关注的则是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要因势利导,自然无为,使目标的实现显得“润物细无声”,“无心插柳柳成荫”。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越是感到你在教育他们,那么教育的效果就越弱,反之则越明显。所以我预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时把细致留给自己,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与空间。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试、改造。”而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形成一个开放、大气、和谐、精致的课堂。
1、精致的预设 开放的过程=和谐的动态生成:
⑴预设需要细致而周到,但是可以板块呈现,让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回答任意取舍,在教学过程中修改预设的程序,如果教师的预设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动态的生成,那么我认为这就是成功的预设,同时预设和生成就进入了和谐的状态。在《雨点儿》教学中我觉得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片段六〗老师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雨点?”,让我们来看看两次提问学生是怎么回答的:
第一次:
齐读:你们的嘴巴真甜,我一定就知道你们很喜欢雨点。那你来夸夸它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它是一个怎么样的雨点?(引导学生说说雨点可爱的外形,激发情感)
生1:我觉得它是亮晶晶:
生2:小雨点是可爱的:
生3:雨点胖乎乎的。
第二次:
师:你们真会读书,都读懂了小雨点的心思了。你真是和小雨点越来越贴心了。学了课文你觉得他们怎么样的雨点?
生1:他们是善良的雨点。
生2:他们是有爱心的雨点。
生3:他们是助人为乐的雨点。
(从学生两次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在成长,通过课文学习,学生生成了自己对雨点的独特的理解。第一次的回答是浅层的。通过课文的学习,当然老师可以自己设计各种教学环节,最后学生形成了自己对雨点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的对雨点的感受。这种课堂的生成是宝贵的,, 是和谐课堂的体现。)
⑵因为个人水平有限,也出现了我个人的预设对学生起了误导作用:原本的大雨点是多么可爱、多么自然、多么纯朴,那是儿童眼中的大雨点,为我有了大哥哥的潜预设,有了男声读大雨点的预设,有了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的情感预设。这个预设,提前影响了我的主观活动,最后演变为粗声粗气的朗读。我觉得其实不是不应该预设,而是我个人的预设还不到位造成的。我希望学生对角色有所区别,但自己对角色引导的“度”没把握好,导致课堂当中对学生产生了误导。所以我觉得自己在以后教学中,对“潜预设”应该更细致、更周到、更精致。
⑶《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生成──课堂活力的生动体现,因为文本是立体多元的, 师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学习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但新课标要求教师进行教学预设:
①学会弹性预设
②留有自主学习时空。
②留足经历过程的时间。
④锻炼教学机智,学会从学生中发现、提取学习资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两者应相辅相成。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
2、教学环境的和谐:
上课,是儿童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于师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学习者,必须通过创设一种能够对学生已有的心理能力提出挑战的教学环境来完成。在《雨点儿》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教学环境的和谐。
⑴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我在课文一开始就以情感作为纽带引出文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带着喜欢雨点的情绪在学。只有喜欢,学生才能投入到文本当中去,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教学最后,让学生自己成为雨点儿,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去,带给世界更多的美丽。
⑵开放的教学时空。
3、创设“信息化”和“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第五节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有花有草?哪些地方没有花没有草?旨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中的内容与文本相融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学完第五节,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我又创设了一个活动:
⑴说话训练
过渡: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它们会去哪里?我们一起去吧(老师可以做动作)
师:小雨点们(老师叫一声)
我们一起出发了(音乐响起,看课件各种图片7-8张注意让学生沉浸到情境中,跟音乐动起来。教师可以提示他们:雨点啊,我们来到大海了,你们在海妈妈怀里干什么呢)课件结束,课外词语的积累。
师:雨点儿们,我们刚才去哪了?(学生回忆:宽阔的大海,荒凉的沙漠、茂密的树林、……学生一边回忆,教师就把词语贴到黑板上。)
⑵说话训练:
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地方,一定还有其他你想去的地方,你最想去哪里?(学生先说地方)
师:那么多的地方,一定有一个是你最想去的,你最想去哪里?去干什么?
生1:我要去小河和小鱼交朋友。
生2:我要去沙漠使那里长出各种鲜花和小草。
生3:我要去帮叔叔阿姨扫马路。
生4:我要去森林给树木浇水。
(这一设计思路正符合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三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说的:“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引进、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或观察、调查、或读书、看报、查阅资料,有的可作为教学的铺垫,有的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作为教学的拓展……改变课程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课程内容向生活开放,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4、教师要实施“多元、多轨”的评价机制:
语文教学评价要着重体现一个“宽”字,评价环境要“宽松”,评价角度要“宽泛”。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从多方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⑴这是一段学生读“问”句时老师的评价:
评价:你问得轻轻的,挺神秘的。
你问得很着急,一定急着想知道。
你问得声音真响亮。
你问得真温柔。
集体读:你们问得真好。
①这句话是大雨点在问,还有哪句话是在问啊?(你呢?)
小雨点在问什么?(它想知道大雨点去哪了?)
②原来是这样,真会读课文,那小雨点前面那句话在“回答”(贴“回答”)
⑵是的,这句话里小雨点先回答了大雨点的问题,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你来试着都读这个句子。
评价:你回答得真清楚。
你回答得真好,小雨点一定很向往去那里。
你回答得真温柔,我好象看到一个雨点妹妹
回答得真响亮。
(无论学生怎么读句子,都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评价的时候,从不以对错作为标准,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朗读,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从而也引领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感受。)
课堂评价的原则,不求繁琐的量化和客观化,而更注重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的定性评价;总之,只有素有“指挥棒”之称的评价机制实现了“多元、多轨”,才能给“开放”理念的落实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和谐生成,源于教师的素养
一堂课的成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同时也留给我无尽的思索。《新课程》十分注重人文内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文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就应当是五彩缤纷,活力无限的。就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到领悟的精彩“生成”的。开放和精致只有通过“生成”才能走向和谐,只有学生自己有“生成”语文学习才能融入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学生也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主动建构者。 如何才能实现课堂的和谐生成,在“精致的预设和开放的过程” 相互融合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调空者,所以教师的素养将直接影响课堂中的和谐生成。
预设是相对静态的,是教师的预先设置。但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生成。如:有一次我在黑板上范写“骤”的时候少了一钩,学生发现了。我连忙说:“谢谢你们的指正,要知道这个字我已经写错了十几年,因为一开始我就写错了,所以到现在还是错。所以你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一开始就要写对,开始写错了,到以后就成为习惯,很难改正,就像我们班有的同学要把‘就’字多写一撇一样。”接着我在黑板上重新范写了一个大大的“骤”字,并让学生书空一遍,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显然这一教学过程不是预设的,不是教学本课之前教师能“备”得到的,确实教师心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意料之外的,但又是教师教学涵养的胸襟之内。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现象确实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不但要备一篇课文,还要备整本教材,备所有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学识储备必须丰富,教学观念必须很新,教师的应变能力必须很强,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必须很高,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四、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
我们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
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思多德曾说过:“一个不好的老师是给人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面对这句话,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是感到惭愧。因为,有多少次学生充满灵性的语言,被我所谓的“不认真思考”而否决了;又有多少次师生间心灵的碰撞,被我无情的专制了。面对这些遗憾,我只能告诉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加强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语文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将是我恒久的理想和期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