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札记 也谈古诗文教学

杉洋中心小学 李叶安

新学网 > 语文 >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随笔 也谈古诗文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当代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总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对国人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学习古诗文,对于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几年来,笔者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科,积极探讨古诗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就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课堂教学。

一、借助工具,读通诗句。

读懂古诗,第一关便是文字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利用注解或工具书读通诗句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帮互学,借助注解,疏通诗句,对实在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记号以备讨论;然后通过反馈,对“遗民”、“胡尘”等一些历史文化意蕴较为浓重,学生普遍不解的语句进行集中讨论、释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突出了释义的重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善于联系,理解诗意。

世间万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既充满矛盾又相互关联。诗歌同样存在种种联系,我们要很好地运用它,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将会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如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时,我设疑:“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沉默时,我加以点拨:“能从《题临安邸》一诗中找到原因吗?”学生恍然大悟,不禁吟诵起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而体会到“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诗的深刻意蕴。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互相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读解能力的提高。

三、情境渲染,感受诗情。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只能算是学到了些皮毛。诗请的感受,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想象。俗话说“情由境生”,情境的创设,气氛的渲染,可以激活学生脑中的表象,活跃想象,从而拉近与古人之间的距离(直接形象的展示,更能打动学生)。多媒体教学为这一切提供了便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感受颇为不易。为此,教学“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时,我播放了殷承宗的钢琴曲《黄河颂》的vcd片。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让学生感动。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情感得到激发,诗句朗诵自然大气磅礴。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印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遗民们站在北风中,流着泪望着南方,可怜极了!”在想象描述中,读者与诗人的心贴得是多么的近呀!

其次古诗文教学要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文知识,拓宽视野。

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诗歌对于提高人的气质素养大有裨益。不过,光靠书本中区区几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生引向课外阅读,方为“源头活水滚滚来”。陆游一生写诗无数,再加上南宋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势飘摇,造就了无数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因此,学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游诗或南宋爱国诗,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关注国家命运的时代精神;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读书汇报课,学生朗诵古诗,简介作者,浅析诗意,有针对性地挑选几首师生共同深入讨论。“诗无达诂”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制作以陆游及其爱国诗歌为内容的手抄报,并择优进行展示。学生在此间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者是爱国情感的感染,而且更是诗人气质,志士胸怀的熏陶,直入学生人格素质,这也是传统“诗教”的本意所归。

教学中笔者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古典文学,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