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五花山》教学札记 教师无用课堂语言探微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三年级上册 > 五花山 > 五花山教学随笔 教师无用课堂语言探微

最近,笔者带”小课题“听了一堂语文阅读课。听课主题是:教师有哪些无效教学语言?

执教老师上的是景山教材第五册《五花山》,我事先没有告知她我的听课意图。因为,我仅仅是把这堂课当作一个材料来进行剖析和研究。

纵观整堂课,教师还是很注意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精炼、规范的。但细细听来,仍存在一些无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我把这些现象一一记录下来后,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口头禅。如:

“好了,……”

“是吗?”

“……好不好?”……

第二类:重复学生的发言。如:

学生回答后,教师一边重复,一边板书:

“哦!对,春天的山是浅绿色的……”

“哦!对,夏天的山是深绿色的……”

……

第三类:无意义的提问。如:

学生已经回答了春天的山和夏天的山分别是“浅绿色”和“深绿色”的,而且教师也已作了板书。在接下来欣赏图片的时候,教师又问:

“你们看,这是一种怎样的绿呢?”

“绿不绿呀?”……

——而学生因为正沉浸在配有优美音乐的美丽画面中,对老师的发问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第四类:迂回的指令性语言。如:

教师想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就与学生”商量“:

“春天的绿和夏天的绿都是那么美,咱们想美美地读一读吗?”

“你也想像刚才录像里那样美美地读一读吗?”

……

事实上,学生非常明白老师的意图,都大声回答:”想!“但究竟是不是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呢?我们不得而知。试想一个,如果有学生回答”不想“,老师该怎么办?

第五类:指向不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如:

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已学完,而下课时间还未到。教师”急中生智“:”课文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作业,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把它写下来。“

——因为这是教师临时想到的,对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缺乏深思熟虑,话说出去以后,自己也觉得表意模糊,但又怕”越描越黑“,不敢再往下说。学生呢,没听清也没听懂,自然也不会去完成。(事后我调查了部分学生,证实了这一点。)

课后,我拿着上述记录与执教老师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联系我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师课堂上出现无效的教学语言的现象,试着进行了归因分析。我认为原因有四:

一、习惯使然。

1、教师平时的语言习惯在课堂上的不经意流露,久而久之,因为自己的不加控制而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的无效课堂语言,如上述第一类的口头禅。这类语言,教师自己很少意识到,而听者却甚觉别扭。

2、学生发言后,惟恐他表达得不够清楚,或其他学生没听清,教师再重复或强调一遍,出发点是对学生负责,而且重要的知识点也确实有必要通过重复来强化落实。但是,有些老师却是太不相信学生了,对学生的每个回答必重复,到后来,习惯成自然,演变成无意识行为。

二、为了缓解上课时的紧张情绪而“唠唠叨叨”。

课堂上,教师总是处于一种较为兴奋和紧张的状态。尤其是公开课,很多老师对自己缺乏自信。为了掩饰和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教师就会用一些有意或无意的“唠叨”来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串联教学环节,或表白自己的某些教学设计意图——与其说是讲给学生听,不如说是讲给听课的老师听。

三、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而刻意“迂回曲折”。

比如:现在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总是喜欢用婉转的、商量的语气给学生下达每一个指令——“好不好”、”行不行?“、”想不想?”……这些老师是否去考虑过,如果学生拒绝了你的“提议”呢?!

又如:前段时间,“研究性学习”成了“时尚”,语文课上便到处可以听到“研究”这个词儿,每一个环节都在“研究”,而并不去考虑是不是名副其实。

四、为了应付课堂“意外”而“语无伦次”。

课堂上,“意外”众多,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无法在事先估计得到的。这时候,有的教师凭着良好的教学机智巧妙地化解了。有的教师却乱了阵脚,不知所措,话说了不少,却是低效的。上面记录的第五类中的例子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如何减少甚至杜绝自己课堂语言中的无效现象呢?细细思量,我认为有以下调适策略:

一、认识缺陷。

首先,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课堂语言,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所在。有两个很有效的办法:

1、“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请别的老师来听课,帮你记录所有的无效、不规范语言,可以让你比较清楚地认识自我。

2、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微格教师上一堂课,由设备摄下整个过程。然后仔细地看看课堂上的自己,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你以前并没有意识到的细节问题。当然,也可以给自己的课堂进行录音,那样也能帮助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课堂语言。

二、剖析自我。

找到问题以后,你可以对这些现象做一个客观的分析,通过分类和归因,得知自己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

三、“对症下药”。

若发现自己的课堂语言中,有较多的“口头禅”或发言重复,则要有意识地去注意它、控制它,几堂课下来,便能基本改正。

若发现自己更多的是因为紧张而“唠唠叨叨”,则给自己定个规矩:少说闲话,做个深呼吸试试!

如果你也喜欢”迂回曲折”,那么,还是先想想是不是真的必要,再决定吧。

万一课堂上出现了“意外“,你一时又想不出”良方“,就不要急着”语无伦次“,先把”球“踢给学生,或许他们会把问题解决得非常圆满。如果不是,也为你赢得了思考的时间,或给了你启发。

……

记得还在师范求学的时候,有个老师好用”啊“,每句话中只要有停顿必有一个语调丰富、语气加重的”啊“。有”好事者“给这位老师作了一个统计:一节课里共用”啊“83次!有一次,有”顽皮学生“学着老师说”啊“:只要听老师的话中有停顿,立刻就不约而同地跟着老师说一个语调丰富、语气加重的“啊”,响应者越来越多,

搞得那位老师当时好不尴尬。虽然学生的做法不可取,但是从那以后,那位老师却意识到了自己课堂语言的缺陷,再也不冒学生之大不讳——出现洋洋洒洒的“啊”了。

之所以提起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明:课堂语言的精炼和规范实在是一个教师重要的素养之一,让我们大家都对自己的课堂语言加以足够的重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