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墟镇第二中心小学 梅吉华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现代著名作家峻青在1962年写的。1960-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在这期间,人们热切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1962年,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的美景,又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本文有两个特点:一、文章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二、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借助媒体,入情入境
雪,对于我教学所面对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江南一带至少十年之间没有下过一场大雪,特别是如文中所说的"鹅毛般"的雪。所以我费了较多的时间,借助网络媒体,搜集材料,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直观图象感受到雪景的美丽,并通过语言引导,使学生进入情境。
二、图文结合,品词嚼句
这篇文章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感情溢于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但这种情思,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寓字里行间。那么,要把握这种感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同时还能起到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图文结合、品读文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台阶,借助雪的美景图,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三、细斟慢酌,提问精当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曾借用另一班试上了一课。应该说,这是一个学生基本功和各方面素质能力较强的班级。然而结果并不理想。一开始,我把责任推给学生,认为是他们不积极配合。然而痛定思痛之后,我问了自己几个现实的问题:"听课老师评你的课主要看什么?无非是老师上课能不能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不活跃?效果好不好?"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达不到这几方面的要求,便不是好课!
直视现实之后,心里反倒冷峻和踏实起来。再细细思量,怎么连愿意朗读的学生也没有呢?于是找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心。一个学生回忆说:“老师,你问: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我当时一愣,其实那“为什么"在我来说,只是一个附带的小尾巴,说时轻轻一带,也没想追究什么。另一个同学却强调说:“可是,老师你问的是‘为什么’啊!”原来,对于他们,这短短的三个字无疑是晴天霹雳,把原来努力捣鼓起来的勇气全都给淹没了。
想想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因为一开始出现冷场以致后来乱了手脚而全军覆没,真是心痛得很。不过这样的现象,确实令人深思。教师向学生提问时,若范围过大,则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过小,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千篇一律;问得不精当,可能导致歧义,学生抓不住重点;问得多且滥了,不仅罗嗦而且没有价值。单一个“问”字,就得仔细商量揣摩,考虑各方面的得失,多方面比较,力求周到,一针见血。
看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问”法,确确实实应该成为我们研讨的课题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