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谈谈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口语交际”的编写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 杨新富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相关知识积累 >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册“口语交际”的编写

“口语交际”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版)(以下简称“国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把“口语交际”教材当作“看图说话”来教。受过去“看图说话”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口语交际”教材当作“看图说话”来教,课堂上一个劲地忙着“仔细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用几句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把几幅图连起来说一说”等等。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始终是“说图”。

第二,把“口语交际”教材当作“听说写结合”的训练题。受过去“听说结合”、“说写结合”、“先说后写”的不适当影响,“口语交际”教材被当成了“小练笔”训练的素材,课堂教学中的“听”和“说”,都是利用教材为写话做准备,最后还让学生把所说的写出来。教学目标的指向最终是“写话”。

第三,在回答教材教学提示的“问题”上耗时太多。有一些课堂用“师问生答”的方式,对教材中作为教学提示的问题进行反复地问答,这样的“一问一答”,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的目标基本上是指向“弄懂”。

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远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学生未能真正进入“口语交际”的学习之中。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不够了解,对教材的要求不够清楚。为了更好地落实“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用好“口语交际”每一课教材,现就“国标本”“口语交际”教材的编写做一些说明。

本册“口语交际”一共安排了6课,每课教材都由3个部分组成:即话题、情境图、教学要求提示。教材这样构成,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话题的学习实践,能初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六个具体目标要求。

1、关于话题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运用语音手段,选择适当的内容、方式组成话语,双方互动的信息传递、思想和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口语交际”的特性表明:“口语交际”必须有“适当的内容”,离开了“适当的内容”,“口语交际”就不好进行。这里的“适当的内容”其实就是“话题”。“口语交际”教学,是通过模拟的方式,着力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因此,也必须通过具体的“话题”来进行。“国标本”就是通过一个个“话题”,安排每一课教学内容的。也正是通过这一个个“话题”,具体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在一年级上册的6个“口语交际”话题”中,“交流类”话题有4个,即自我介绍、借铅笔、打电话、悄悄告诉他;“讨论类”话题1个:我们来讨论;“讲述类”话题1个:听故事讲故事。这些“话题”都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广泛搜集,精心挑选,反复打磨、多次实践确定下来的,都是低年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口语交际”本领。

“自我介绍”就是要把自己的有关情况告诉别人。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有的交际行为。向别人作介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主动向别人作介绍;另一种是应别人要求作自我介绍。入学不久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需要作自我介绍。在这个“话题”的学习中,人人都可以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也可以请求别人作自我介绍。

“借铅笔”实际上泛指同学之间互相借用学习用品的交际活动。是同学之间平时最常有的口语交际事件之一。当需要用某种学习用品,自己又没有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向别的同学借。怎样才能跟别人借到文具呢,这就是“借铅笔”这个话题要学习的。“打电话”是人们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通讯方式,人们平时打电话,大多是在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虽然通话的双方不是面对面,但采用的都是言语的方式,因此,打电话属于“口语交际”。也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交际本领。这两个话题都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

“悄悄告诉他”是一个传话游戏。传话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传话游戏中渗透了口语交际的“非言语”要求:说话声音要响亮,说得要清楚;听话认真,要听明白。这就是说,在口语交际时,如果人多场所大,说话的一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大声清楚地说话,能尽量让别人听清楚;听话的一方,则需要认真、仔细听,如果听得不够清楚时,应主动请求说话人再说一遍。

“我们来讨论”这个话题是要求学生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四种现象谈谈自己的想法。“讨论”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说出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什么坏处,应该怎样做就可以了。

“听故事讲故事”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中“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等要求安排的,即先听故事,再将听到的故事讲出来。这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性要求。

“话题”是“口语交际”教材的眼睛,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把握住“眼神”,这样,我们才能万变不离其宗。

2、关于“情境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就是说,“口语交际”是在具体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具体的环境,“口语交际”就无法进行。可见,创设交际情境,有利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有效。

为了便于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更好地去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便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感受交际情境,“国标本”教材在编写时,根据“口语交际”教材每一个“话题”的内容与特点,充分挖掘每一个“口语交际”教材的情境内涵,精心绘制了“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有单幅的,也有多幅的。有的展现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有的表现了较完整的口语交际过程;有的反映了口语交际过程中一瞬间的情景。

安排“情境图”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较具体地交待口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场合、过程等,虚拟一个与实际生活相似、相近的交际情境;第二,告诉学生,图画中所描绘的都是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经历过、体验过的“自己的事”,有利于他们在口语交际学习时,唤醒生活积累,将自己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内容建立起新的联系,产生参加口语交际的愿望与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第三,为教师在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时提供凭借、素材、“展开点”和空间。

“自我介绍”的“情境图”描绘的情境是:经过美化的黑板上写着话题“自我介绍”几个大字,一位低年级同学在讲台前正以大方的态度兴致勃勃作自我介绍,下面的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打电话”则通过两幅对角摆放的独立人物图,巧妙地表现了两个同学在打电话的情境:一个同学正在向另一个同学祝贺生日;“悄悄告诉他”的“情境图”生动地描绘了一组同学在传悄悄话的情境。这几课的“情境图”再现的都是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一瞬间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他们的脑海里,大多可以找到相似块。设计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就是要激活学生的这些相似块。这样,学生产生参加口语交际的愿望与兴趣就会大增,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在教学“自我介绍”时,教师可以仿照这幅情境图,美化黑板,写上“自我介绍”字样,创设好背景环境,然后采用让学生到讲台上方式作自我介绍;在教学“打电话”时,可以模仿情境图的样子练习口语交际;教“悄悄告诉他”时,可以仿照情境图的样子,让学生围成一圈,练习传悄悄话。

“借铅笔”的“情境图”有两幅,上面一幅图描绘了小猴去向熊猫借铅笔的情境,下面一幅图反映的是小猴向熊猫还铅笔的情境。教材用两幅图主要是表现“借铅笔”这个交际事件的过程。这里的小猴和熊猫其实都是小朋友的化身,这样设计是创设情境的需要。小朋友喜欢动物,让小猴和熊猫来代替人物,再让学生扮演小动物,学生容易走进交际情境。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动物的的形象,制作头饰、服饰,这些物品都可以在教学时用来创设情境。

“我们来讨论”是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现象展开讨论。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有时是触目惊心的,在教学中如果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述,是不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情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标本”具体安排了四幅“情境图”,分别提供了几种常见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境:

⑴ 两个小朋友在马路上兴高采烈地踢足球,一辆汽车驶过来他们全然不知,司机急忙来了个急刹车;

⑵ 一个小朋友图方便正在不顾一切地翻越交通隔离护栏;

⑶ 两个小朋友在上学(放学)时急急忙忙穿过马路,没有走斑马线;

⑷ 两个小朋友出去玩,路口的红灯亮了,他们不仅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嘻嘻哈哈地闯了过去。教学时,要适时地将这些图展示给学生看,将他们带入“马路上”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激活他们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再让他们按照教材的要求展开讨论。教学中让学生看明白“情境图”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让学生细说将每一幅“情境图”的内容,否则,就很容易将“口语交际”课上成“看图说话”。

“听故事讲故事”共有四幅图,第一幅图说的是一只小猫和妈妈一起到河边去钓鱼;第二幅图说的是小猫不安心钓鱼忙着抓蜻蜓,妈妈却钓到了一条大鱼;第三幅图说的是小猫看见了漂亮的蝴蝶,忙去追蝴蝶,结果妈妈又钓着了一条大鱼;第四幅图说的是小猫专心地钓起了鱼,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四幅图具体地展示了“小猫钓鱼”这个经典故事的主要过程。同时,晴朗的天气,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水,飞来飞去的蜻蜓和蝴蝶,一心一意的猫妈妈,贪玩可爱的小猫,也给学生“听故事说故事”描绘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有这样的情境,学生听故事讲故事的效果会更好。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发挥这些“情境图”的作用,并根据或凭借这些“情境图”创设出更加具体、逼真的与生活相似的易于双向互动的交际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热情。

3、关于“教学要求提示”

“教学要求提示”是“口语交际”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写者意图的具体体现,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了“话题”的教学目标;二是提出了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提示”是我们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和教学的重要依据。它有三个特点:

引领性:“教学要求提示”对教师使用教材、学生使用教材有着明显的引导与带领作用。“自我介绍”一课,提示采用了问题方式,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作自我介绍时,应该按照这四个问题进行,这是“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悄悄告诉他”一课的“教学要求提示”,明确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操作方法,即把一句话悄悄告诉给一个同学,再一个接一个悄悄地传下去,最后一个同学把这句话大声地说出来。教学时,教师只要想好了悄悄话,按照提示的要求带领学生去做就可以了。“听故事讲故事”一课也是这样,就是教师先讲《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学生再跟着讲。另外,“教学要求提示”的文字都加上了汉语拼音,学生在学习口语交际时,通过汉语拼音也可以看明白要求提示,有利于他们去自主练习。

启发性:“教学要求提示”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学生通过提示语言,可以展开想像与联想,并调动生活积累,领悟话题的学习要求。如“打电话”一课,学生读了这个提示,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自己或别人过生日的情景,就会想到怎样向同学祝贺生日,甚至会想到祝贺生日说什么话等等。“借铅笔”一课旁边都有以问题方式编写的提示,如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是怎样做的?这几个问题都极具启发性。学生读了这些问题,马上就会调动自己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去想像小猴跟熊猫借铅笔时的情景,去想像会向像熊猫说了什么话,又是怎样做的。

目标性:“口语交际”课也同样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在“教学要求提示”之中。“自我介绍”的教学目标是能按照提示里的四个问题向同学作介绍;“借铅笔”的教学目标是能根据图旁的问题分角色表演;“打电话”的教学目标是能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同学说祝贺生日的话;“传悄悄话”的教学目标是能听明白别人的说话,并大声、清楚、准确地说话。“我们来讨论”的教学要求提示虽然简单,但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能就“图中同学”在马路上的表现“为什么不对”,到底“应该怎样做”进行交流;“听故事讲故事”就是要能在听过老师讲故事之后会把《小猫钓鱼》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此外,“学讲普通话”,与别人交流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自信心”等非言语性目标也是“教学要求提示”的潜台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