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册教科书体例
本册教科书共16个单元,其中第7单元是开放单元。
单元主题有的的确是“主题”,有的则是题目。要根据主题创设的情境,创造性地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适:16个单元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量,这是不以老师意志为转移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来确定重点学习的单元。学生兴趣大,积极性高,教师认为有扩展价值的单元,可以增加内容,延伸再延伸,如“植树”“清清的水”;反之,则可以压缩。单元内也可以灵活处理各项学习内容,如“守信用”单元,《龙眼和山里红》《我必须去》练默读,学生字,课文内容可以与活动、写日记结合学习;课堂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岩石上的小蝌蚪》《朋友》两文。
我们曾反复强调要整体推进,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设计一个单元的内容。
二、识字教学
本册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两个:一是量方面的,认字436个,写字331个。二是质方面的,就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学习独立识字,见“丁丁冬冬学识字(三)”。“认”、“想”、“写”、“用”体现了识字的要求、步骤和方法,与过去提的“四会”是不同的。
问题1:感到识字量很大
1.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常用字使用频率高,会有反复学习的过程。
关于写字,请老师注意我们反复强调的问题:一是“写对”和“写好”分步走。二是教师少讲,多让学生揣摩和练习。三是课堂上常写常练,养成好习惯。四是习字与运用相结合。
2.一年级时学习的生字,基本上在口语中,字音、字义不成问题,学习的关键是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四册不少生字在书面语中,字音、字形、字义都是陌生的,学习的难点就比较多了。不要脱离语言环境教学,也不要脱离语言环境考查,如“崛起”“蔓延”。
3.识字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平均使用力量。①课本上所列“生字”,只是教材的统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可以简略就简略处理,把宝贵的教学时间集中解决真正应该解决的生字。②学生识字情况差异很大,要承认差异,还要利用差异,好的带中间的,全班带个别。③教学的重点如何确定?有预设的,有生成的。加强对学生、对生字的研究。
4.学期初把任务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例)全学期搞几次测试,画出图表,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识字状况心中有数。
问题2:音序查字法比部首查字法简单,为什么先学部首查字法,第四册才学音序查字法?
1.部首查字法是独立阅读时必须掌握的认字方法,所以先学;二年级学生使用音序查字法主要是解决习作不会写的字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不是最突出的,所以后学。
2.学习部首查字法与学习汉字表意的特点关联紧密,先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分析字形。
3.音序查字法有特殊的难点,一是要学习并熟悉大写字母表,而大写字母表与音序查字法的需要又有差距(没有i、u、v打头的音节;找不到u行音节;声母ch、sh、zh不在字母表中)。二是要在诸多个同音字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那个字。解决这个困难要以掌握汉字常用部首为基础,还要有点阅读正文的能力,所以安排在部首查字法后面教学。
附加问题:教学中如何做?
有的学生本来已会,可以带动大家学习。·搞比赛等活动,兴趣高,效果好。·创设情境,学以致用。·兴趣至关重要。做到什么水平?熟练——熟练地选择方法,熟练地查≤0.5分钟/字。
问题3:独立识字是否意味着不再进行识字教学了?
独立识字由学到会有个相当长的过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不同学生情况不一,还要看某个生字本身的学习难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应当有办法独立识字,可以识所有的生字,也可能只独立识一部分生字。
但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有办法独立识字,并不意味着他就能独立识字了。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哪些字、多少字适合查字典?哪些字可以随文认识?如何适度使用课文下面生字条的拼音?如何发挥识字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作用?哪些字需要全班一起学习……这些问题备课时都应当认真考虑。
学习心理学认为,使用知识比学习知识更复杂,更困难。有些教师对这点认识不足,放得太宽,学生困难就大了。比如《一片树叶》中“耸”“捋”等生字教材没有要求会认,教师可以用带读的办法,也就是一年级上册用过的方法进行渗透性教学。
问题4:现在学生的错别字多起来了,怎么办?
对错别字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了一个字,能够写对笔画、笔顺、结构,只是完成了识字的第一阶段。学生要尝试着运用学到的字,就可能失误。这与学走路会摔跟头、学游泳会呛水是一个道理,而汉字形近字多,同音字多,多音字多,异形字多,很容易产生混淆。简单地画个“×”,否定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过程,并不能反映学生识字的实际水平,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1.在识字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利用汉字的特点分辨形近字的方法。比如p16“狼”和“狠”、“抢”和“抡”。
2.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查字典的方法,提出使用字典解决生字的要求,比如开始时(第七单元后),习作时有不会写的字自己查字典,做记号,统计数量。逐渐逐渐做到不用拼音代替生字。
3.要引导学生重视错别字问题,自己想办法预防和改正错别字,比如轮流当识字小医生、出一日一字专栏、互相出题测试等。对造句、习作的错别字,教师不要急于改正,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或互相)检查,自己修改。一次改不彻底,隔一段时间再检查,再改。要把这样做的道理向家长解释清楚,争取家长的配合。
4.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记住几个字的用法更重要。第一单元“金钥匙”设计了一个活动,即培养改正错别字的习惯(可以创造比第一单元更好的方法)。“写”的“两注意”成为习惯,也有助于避免错别字。
三、阅读教学
像前三册一样,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要继续培养朗读、默读的能力。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教学。
问题1:课文多,课文长,是否讲得完?
和过去教材相比,教材的课文的确是多了,长了。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如果老师不提琐细、死板的要求,教材选的课文,学生没有多少篇看不懂,数量也不大。所以,应当着眼于改变我们的教学。
一个问题是讲得太多,老师如果不逐段提问、分析、总结、练习,就感到空落落的。实际上想一想,你的提问、分析、总结、练习,有多少深入学生人心了?
另一个问题是要求不尽合理,一个人阅读文章,是不可能把每个词义、轻声、儿化韵等等都弄透彻的;同样,一个人阅读文章,他的感受也不会和别人完全相同。有的老师一定要教材指明,读了一篇课文,到底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思考题没有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好像就没有完成教学。请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否符合人们阅读文章的心理?
问题2:课文长,找不到朗读训练点,一节课读不完一遍。
儿童阅读文字材料,大体经历指读——口读——默读——线性或面式略读这样几个阶段。成熟学习者的阅读行为主要是默读,包括体会、涵咏、品味、吟哦等,联想、想象、共鸣、判断、质疑等都在默读时进行。还应当看到,默读的速度远远超过口读,在当今信息时代,培养默读能力尤为重要。所以,《课标》在每个学段都提了默读的要求。
四册中许多课文可以练习默读,如《壶盖为什么会动》《我必须去》《江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二年级小孩可以小声口读,逐步扩大默读量。况且,课文里不少字只是渗透性学习,没有要求会认,强行让学生朗读,要求也不合理。
《课标》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前提是朗读者默读、体会,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朗读”是读给别人听,通过自己的声音使别人与自己一同感动。朗读需要技巧。说到底,朗读更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这与默读是不一样的。有没有必要每课书都找朗读训练点?能不能要求朗读好重点的段落?希望老师们研究研究。
问题3:总希望对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明确的要求。
所谓明确的要求,就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思考。从听课的情况看,课堂上充当“看客”的学生仍然不少。解决的办法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激发”——在小组中明确分工促使所有的孩子动起来;轮流做重点发言人;用对立观点的辩论激发;请不动的学生做讨论的评委,等等。但要注意:①选择适合他们的题目。②在适合他们的场合表现。③给予特别的指导。
思考题不能有惟一的答案。即使认识上达到一致,也不能要求用同样的话表达。这不意味着老师放弃引导的责任,老师要适时点拨。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课文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课文的语言表达,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所以学生写话与阅读密切结合,是这套教材的一个特色。前几年实验的效果很好。这种练习,不都是在形式上模仿课文,有的侧重于语言,如模仿课文再写一段,如《妈妈的爱》;有的是激发想象,如《一片树叶》“小猴子再一次来到小树前,会说什么?”有的促使自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比如《看山》《我的路》;当然,也赞赏学生把对课文的思考写下来……
我们说“鼓励”学生写,就是没有硬性规定的意思。因为阅读是儿童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学生应当主动地写,他没有感受,你硬性规定只能促使他说空话。
问题4:是不是读一读,讨论一下课后思考题就行了?
一定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例);要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例)。
有的老师不敢这样做,怕驾驭不了课堂。应认识到,这样做对老师的要求的确是高多了;也应认识到,老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正是在迎接这样的挑战中提高的;更应看到,这样做,是学生在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好。
每学期至少为自己的教学录两节课,重放,反思,写出心得体会,是快速提高的好办法。
四、写话教学
《课标》第一条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
怎么保证学生“写”的兴趣呢?写不出来不硬写。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不硬写”,始终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写”的兴趣:a 与阅读结合。b 与活动结合。c 日记随笔。实验证明,这样做,学生愿意写,有的写。
“语文天地”中还设计了一些造句方面的练习,比如写下半句,连线,填空等,这些练习有指令的意味,不是“写话”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保证水平较低学生学习的底线。教学时请注意辅导差生,还请注意指导标点、书写格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前面已经说了,写字,“练”与“用”尽量不要脱节,在写话的练习中,要特别关注把字写对,把字写好,养成自觉修改错别字的习惯。
问题1:写话的任务是不是太重了?
是否负担重,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愿做的事情硬让他做,那即使是抄书这样简单的事,他也会觉得苦不堪言;学生愿意做的事情,不用大人催,自己就会废寝忘食地做。所以前面我们特别说明要使学生乐意写,有的写。
问题2:不用指令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呢?
教师要有一般号召,在学生写话的作品中,会发现能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的实例,在班级内宣讲推广;再实践,再表扬推广……就是说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如果硬性规定必须运用哪个词语,那就既谈不上个性发展,也谈不上“乐”了。
还有一个办法:列出一批词语,供学生在写话时选择。这批词语包括哪些,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从课文和生活中共同选择。
问题3:学生写话出了错别字、病句,老师还要不要全批全改?
可以每次只收一组。主要的目的是反馈,抓苗头——好的和不好的,指导全班。完全不过目,或者批一大堆红杠红圈,都不利于保护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前面已经说过,解决错别字、病句,还有将来出现的其他写作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子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4:我们的学生很愿意表达,展示,但是课时有限,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时间不够,说明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已经在督促着老师跑,而不是老师拽着学生往前走了,这是一个可喜的新矛盾。当然,如果解决不好,也会挫伤学生。
对策一,班级建立评委制度,学生轮流当评委,当堂评选,课后评选。要破除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把评价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以评价促教学。
向课时外延伸。比如在教室后面开辟“佳作栏(题目自起)”;每隔一周或一个单元后换一次;制作班级佳作集传看;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向家长朗读自己的创作……这些事,不见得必须老师做。学生评委选佳作,轮流办专栏。要注意及时肯定差生的进步,哪怕一句话、一篇日记写得好,甚至一个词语用得好都要让他上光荣榜。
向课堂外延伸。比如联合地区、学校所在地社区,办创作园地,在小报、黑板报上刊登学生的创作,向广播站投稿,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开始可能麻烦一些,请专人负责,上了路,形成惯例,后来效应将很大。
如何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又不加重师生的负担,是新课程产生的一个新课题,欢迎一线的老师们一起来研究。
五、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我们一贯认为,口语交际的练习应当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或者说,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口语交际的过程。不必另设虚假的情境。
两年来实验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
1.从应试教育出发,认为课时紧,不从教育理念上找原因,不从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上寻出路,而是简单地删去这两方面的学习。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各学校、各班、学生之间,确实有差距。活动可做大可做小,保证一学期至少两次大活动。(正面例子)
2.活动与学习语文脱节,快乐时不学习,学习时不快乐。
3.表面热闹,形式新颖,应讲究实效:使所有的学生动起来;使全过程有效;简化程序,减轻教师负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