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第二中心小学 陈献红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心情。
在感受这一场雪“大”的特点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上课伊始,我围绕课题的“雪”字展开教学,要求学生说出一些关于雪的谚语和俗语。然后抓住“瑞雪兆丰年”和“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两个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明白了雪要下得“大”且“及时”,才被称为“瑞雪”,“瑞雪”才能“兆丰年”。接着,我又提出问题:文中的第一场雪是“瑞雪”吗?此举促使学生采用探究学习方式解决心中的疑问。学习课文第3段时,我教给了学生抓住具体字词体会雪“大”的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4、5段。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围绕第4段中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这一句进行设计:“雪真的有这么大吗?你们认为雪‘大的’,那要用理由说服我呀。”学生迅速展开了合作学习,讨论非常热烈。交流时,从课文中找到很多“理由”来说服我。我被说服了,学生也真正感受到了雪的“大”。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喜悦的感情,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山村雪景。通过播放动态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欣赏雪后的景色美。学生被这精美的画面陶醉了,纷纷发表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为即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后来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学生从写景中体会到作者心情之后,我又适时地介绍了作者当时写作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明白了由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点才是作者内心喜悦的真正原因。
语文教学姓“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这节课上,我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在感受雪的“大”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两方面,我都要求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先练后读,分组赛读,基本做到了“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重视积累。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我留出相当一部分时间指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对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他们通过举别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哪些部分?为什么喜欢?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写景既有静态,又有动态,还可展开联想;写文章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能无病呻吟;文中遣词造句很有特色,如运用了象声词、叠词、比喻、夸张;引用俗语、谚语……另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并当堂让学生练习背诵等等。
3、重视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必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针对文中出现的谚语和俗语及雪对庄稼的作用,我布置了两道课外实践题:1、课外收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2、尽可能多的收集谚语、俗语。
整堂课,其实就是围绕感受雪的特点和体会作者情感这两大块进行设计,我是想让条理清楚些,各个击破。现在想来,也不用如此割裂开来。其实,开始教学时,即可紧扣课题《第一场雪》进一步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入冬以后下得及时的大雪才被称作“瑞雪”。第二年春天下的雪就不被称为“瑞雪”了,而只有“瑞雪”才能预兆来年的丰收。接着,提醒学生将课题中的“第一场”和“雪”联系起来读者一读,想一想,这样的课题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在学生基本领悟了课题即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过后,再及时向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课文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粮食欠收,许多人都吃不饱肚子等事实情况,学生就很容易地感受到作者描写这一场雪,实际是在表达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学生感知了这些信息后,再让学生采用探究学习方式了解这第一场雪到底下得大不大?作者喜悦心情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样双管齐下,顺着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就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的整体性就会更加强烈,整堂课的效果也肯定会更出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