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花潮》片断赏析 让我们一起诗意地徜徉在这一片“花潮”里

新学网 > 语文 >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 花潮 > 花潮教学片断

背景介绍:

《花潮》是现代作家李广田写的散文,被编入了浙教版第十二册小学语文课本。课文写了作者在昆明圆通寺看到海棠花开的盛景,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的平和安详的气氛。课文词汇丰富,文辞优美。执教这一课,我和学生一起徜徉在这一片“花潮”里,着实陶醉了一番。

奇妙的联想

学生正在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作者的见闻与联想,想想联想的妙处。

学生自读自悟一番后,有一学生站起来回答: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一部分都是作者的联想。”

听到这里,我不禁暗捏一把汗。刚让学生区分见闻和联想,好家伙,学生一上来就端出最难区分的这一句。怎样避免说教,在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下分清这句话?

许是急中生智吧,我对学生说:“刚才我们读了单元提示,知道联想是根据一定的见闻而随之产生的想象。那么,在春花烂漫的三月,作者随着人流来到圆通公园。在这里,花如潮,人如流,公园内人声鼎沸,作者可能听到什么声音,而产生了奇妙的联想呢?”

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纷纷发言:

“可能会听到赏花人的赞叹声。”

“可能会听到海棠花儿随风摇曳的沙沙声。”

“可能会听到儿童追逐打闹的声音。”

“可能会听到照相机的‘咔嚓’声。”

……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引读整个句子:“是呀,作者也许还会听到(花下的人语声),也许会听到(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会听到(黄莺的歌声),也许会听到(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同学们,所以四个‘也许’后边的部分应该是作者亲耳听到的声音,这是(作者的见闻),而作者的联想则是(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上‘也许’呢?”

“因为公园里太热闹了,作者听得不真切。”

“‘也许’表示作者的推测,说明声音太多,作者分辨不清。”

“是呀,虽不真切,但却是亲耳所听。正是这交织在一起的声音,让作者产生了奇妙的联想。”我趁势作了小结。

“一棵更比一棵好”

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动作的不同。文字优美,适合品味。但如果像往常一样读读句子,圈圈词语,说说体会,便显得细碎,文章的意境也会在这种细碎中消失殆尽。

于是,我改变了教学策略:“不同的人赏花有不同的特点。请你自由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选取你最感兴趣的赏花语句反复读读,想想这样写的妙处。并试着用有感情的朗诵来表现这种妙处。”

研读三五分钟后,有好多学生跃跃欲试。看这阵势,我大声地说:“同学们,我知道经过自己的研读,好多同学都有话要说。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做一个猜读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读读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这样的朗读是想表达些什么?”

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读:“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这位同学声音抑扬顿挫,尤其读到“一嗅,再嗅”时声音加重,语速放慢了。

“让我们来猜一猜。”我脸带微笑期待着同学们的参与:

“她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人可真贪心,要‘一嗅,再嗅’。”

“‘一嗅,再嗅’,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花太香了,让人千嗅万嗅都不厌哪!”

“大方的人只是驻足观赏,而贪心重的人显然不仅要赏花姿,更要闻花香,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这片花海里。”

看到同学们对“贪心的人”的赏花特点体验得如此细腻,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再把视角转移到“大方的人”身上:“大方的人是在怎样‘驻足观赏’呢?“

“全神贯注地驻足观赏。”

“站立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地观赏。”

“驻足就是停下脚步,这里写出了大方的人停下脚步细细观赏一番。”

首战告捷,猜读活动继续进行。第二位同学站起来读的是:“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我听出来了,他突出了‘好,也好,更好’。”这是一位男生在回答,他似乎悟到了什么,但是还处在口欲言而心未通之时,不能进一步说出自己的体会。

“我请刚才的同学再读读这个句子。”同学再朗读一遍后,有一男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回答:“这样的朗读让我感觉到圆通公园内任何一棵树都是好的。”

“语气一句比一句强。”

“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说:圆通公园内的树——”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齐答:“一棵更比一棵好!”

“老师要来读一个句子,请大家猜一猜。”于是,我便读了起来:“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不会儿似乎又感到别的地方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

“这‘有人’看花似乎有点三心二意。”

“也似乎有点朝三暮四。”

呵,同学们都笑了。在这样的笑声中,我也笑了。我对同学们说:“是呀,三心二意也好,朝三暮四也罢,都是因为游客眼中的海棠花一棵更比一棵好,一朵更比一朵艳。让我们再一起动情地读读这一段话。”

“能让老奶奶摘这一朵花吗?”

在读悟“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这一句时,有两位学生质疑:

“老奶奶看花还要摘花,圆通公园有再多的花不也采完了?”

“是呀,既然要摘花,却还写‘很珍惜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同学们,打小时候起,我们就知道‘花是给人看的,不是给人采的’的基本常识。可是,课文里却把老奶奶摘花的情景广而告之。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再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想想老奶奶采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几分钟后,学生有话要说:

“我觉得老奶奶知道花很漂亮,所以是很珍惜地采下一朵来。”

“我觉得老奶奶把花戴起来,感觉自己似乎年轻了许多。”

“你看到过女子戴花的情景吗?”我进一步引导。

孩子们眼睛一亮,似有所悟:

“新娘出嫁时要戴花,满脸的喜悦。”

“姑娘走在路上,会采下野花,戴在自己头上。”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能让老奶奶摘这一朵花吗?为什么?”

“我觉得这一朵花,应该摘。老奶奶戴了花,仿佛又回到了出嫁时。”

“老奶奶摘花,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

“老奶奶珍惜地摘下一朵花,簪在自己的发髻上。她似乎又找到了漂亮、自信的感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