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教学札记 萝卜何须雕花煮

朱华贤

新学网 > 语文 >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 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 > 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评课稿

叶欣于1956年7月9日出生在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1983年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士长”。2003年前后,一种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东一些地区流行,给人民的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抗击“非典”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无私无畏,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她常对周围的人说:“这儿危险,让我来!”3月4日,叶欣开始发烧,经诊断不幸染上“非典”。经专家全力抢救无效,2003年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这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里的一段。此文的文体为消息。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此文时,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分析这一段,他设计了许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什么叫无私无畏?为什么用“永远离开”来说明她的去世?为什么是岗位、战友和亲人?而不是亲人、岗位和战友?这里为什么用享年?“非典”为什么加引号?还要学生反复朗读:“这儿危险,让我来!”等。

课后,大家畅所欲言,对这节课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人认为:这么简短而浅显的一段课文,老师教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而且也没有重复之嫌,这说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是多么地透彻和深刻!这样的课应该肯定。但也有老师认为:这么简短和浅显的一段课文,老师却教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这有必要吗?是不是小题大做?这种教法不宜提倡。两种意见形成尖锐的对立。持前一种观点的理由是:语文课是应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决不能囫囵吞枣;持后一种观点的理由是,语文教学要讲究实效,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一阵争论之后,双方把球踢给了我这个语文教研员。

我沉思片刻,说: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歌唱家,来到了一家餐馆,看着服务生递过来的菜谱,有板有眼地唱了起来,旁边的顾客觉得好听,纷纷竖起耳朵听了起来,以为唱的是什么名曲,好一会儿才发觉,唱的是餐馆的一张菜单,在夸奖他有本事的同时,又不免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以为:这节课也给人这么一种感觉。老师的设计是精细的,所提出来的问题也是围绕这篇课文的,但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学生得到了什么呢?我想并不多,因为教学的内容就这么一点点,而且又是那么浅显。打个比方吧,比如我们准备做一道菜:萝卜烧排骨。对于萝卜,切成块就可以了,有点大小也无妨,假如有个人提出来,萝卜切块不好,应该把它雕出花,刻上龙的图案,你们觉得这个意见要不要采纳?我以为大可不必。萝卜就是萝卜,雕成花煮排骨不见得有什么好看,更不可能好吃,而且营养也还是那么一点营养。

我接着说,《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是一则消息,编者安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两点:一是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这是从内容层面上说的;二是让大家了解消息这种文体的特点,这是从知识层面上说的。今天讲的这段,主要是写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的具体原因,如果学生能讲清这个内容就差不多了。作为第二课时,讲清消息的特点,这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消息的时效性,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消息语言的精炼性等。遗憾的是,这方面,老师没有重点展开,学生恐怕对消息这种文体特点并不完全清楚。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非常经典的,不少课文是应该细细咀嚼和慢慢品味,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比如像《秋天的怀念》、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像《林海》、像《赵州桥》等,这些,堪称精品文章,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精雕细刻的,更不是所有的段落都要细细解读的,像今天讲的这一段,我以为没有必要分析得如此精细。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细嚼慢咽是一条途径,广泛涉猎、不求甚解也是一条途径,阅读教学既要有一定的质,也要有一定的量,更要注意阅读兴趣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如果反来复去停留在某一段并不怎么经典的文字上,就必然会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

放弃是一种智慧,选择是一种才能,放弃和选择什么,有时直接体现出效率。

(原载2006年3月22日《中国国教师报》)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