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传富
日前,笔者参与了一次北京版小学教材的听课。一位老师讲《北京的夜景》(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合编,2005年1月第二版第5次印刷,第96页),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老师固然讲得好,就是课文内容十分别扭,总是觉得不顺畅。将其教材拿来一看,却发现,其中存在天大的谬误。今简述于此。
北京的夜景
天渐渐黑了,北京就要到了,飞机慢慢下降。我睁大眼睛从窗口向下望。啊,整个北京灯火辉煌!
(笔者按:为使读者清楚,用按语方式表述。“整个北京灯火辉煌!”事实错误。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飞机在北京上空飞翔,其实是根本看不见整个北京城的。看到的只是北京的一个局部。据笔者所知,北京城区大概五环以内,实行航空管制。除非特殊情况,飞机不得飞临上空。否则,一旦发生战争,意外空难事件等,则于国家安全很不利。一般机场也没有设在市区的,这是国际航空的基本常识。所以,飞机要想直飞城市上空,且能看见城市的整体,这是不准确的。
其二,目前北京已知机场为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和三号航站楼。南苑机场。西郊机场。首航为国际机场。南苑为联合航空机场,既管军用,又兼民用。西郊机场大概属于军用机场。一般人是不了解的。而这三个机场,只有南苑机场在五环以内,其在五环以外。无论飞机从哪个方向飞,都不可能直接飞临北京城的正方上空。
其三,再从飞机的飞行速度而言,飞机的飞行速度一般每小时都超过700公里,按最低标准,换算成分钟,则每分钟超过了11公里。从北京东直门二元桥到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收费站大约是20公里。则假设飞机从河北的固安开始下降,固安离北京50公里,北京城区到机场20公里,加起来已经超过70公里,甚至在200公里左右,只需要不到5分钟的时间,而五分钟之内,飞机完全可能还在一万米以上的高空飞行,那么,要从一万米以上的高空所看到的,则根本不是整个北京城。最多也只是在下降的那一瞬间,看见北京东北角的一点影子而已。)
看见了,看见了!那是一条条高速公路,一盏盏路灯连在一起,有的像金色项链环绕京城,有的像一串明珠伸向远方。
(富按:这样写未免是个事实。飞机在北京的上空飞行,能将所有的高速公路看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理由有两条:
其一、目前,据本人所知,北京的高速公路总共就那么几条。且呈放射状向四个方向散射。从首都机场路算起,往东北方向是京承高速。往正北方向是八达岭高速。西南方向是京石高速。正南是京开高速。正东是京津唐,京沈高速。如果要能在空中将几条高速路全都看到,除非身处北京城的正中上空。而上面说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假如不能身处北京的正中上空,飞机只是在北京的外围飞行,那么所能看到的只是某一条高速路的影子而已。看见一条条高速公路的情况则不存在,何况高速公里不是横向排列。
其二、课文说“那是一条条高速公路,一盏盏路灯连在一起,有的像金色项链环绕京城,有的像一串明珠伸向远方。”这里明显有两个错误。第一是,一般的高速路是没有灯的。比如,最多只是靠近城区的那一小段有灯。一旦过了收费站,恐怕就不会有灯了。比如高达岭,过了康庄,恐怕就是黑灯瞎火的一条黑路。有灯的顶多就是机场高速。严格讲机场高速也就是一条快速路而已,根本称不上高速。何况它还只是那么二十公里的一小段。至于说“一盏盏路灯连在一起,有的像金色项链环绕京城,”目前环绕京城的是二至六环路。而大概只有五环以内的路才有灯。而这种环路,根本就不是高速。只是城市快速路罢了。显然这里的许多说法都不尽合理。)
看见了,看见了!那是一座座高耸的大厦,五颜六色的彩灯给它们披上美丽的衣裳。那是一片片住宅小区,闪闪的灯光,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还亮。
(富按:这里也存在完全的错误。这里的“一座座高耸的大厦”如果不是人站在地面往上看,你是根本看不见其高的。而从高空入下看的结果,只能是一个个平面的房顶。课文这样写显然与事实不符。
至于高楼大厦“五颜六色的彩灯给它们披上美丽的衣裳”更是出于作者的想像。因为这里的“衣裳”是立体的,而在高空里只能看见迷蒙的一片。最多是这样一种状况:“那是一片片住宅小区,闪闪的灯光,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还亮。”而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算是飞机没事干,在小区上空飞着玩,那也看不见小区的灯。因为为了避免小区的光污染,同时也是为了节约用电,小区里面的灯光一定是节能灯,除非特别,小区的灯光往往都是朦胧的暖光,而不是直射的光。而从飞机上看见的光,一定不是小区的强光。而只可能是小区外面大路上的高倍氖光。这样一来,课文中的描写就只能是作者的臆想。)
北京的夜景真美呀!
(富按:北京的夜景美不美,当然美。不过如果我们的教材这样子编辑,恐怕再美的东西都会变成垃圾。)
(又按:这样的课文,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得到任课老师的充分认识,其隐性后果将何止一时。)
几点说明:
一、对编者动机的质疑
应该说本课文编者的用意无疑也是不错的。一是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感情,其二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其三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但是在实际的行文之中,我们除了能体会作者预设动机之外,对于本课文中原始的根本性错误却没有加以考虑。即是说,固然这篇课文动机很好,然而,其表现的一切语料却是与客观事实完全不符,这样的课文,从根本上说是完全不值得学生效法的。
因为这样的范文本身全是一些胡编乱造,在材料的真实性上就已经打了折扣,其可信度明显降低,这样,学生可借以学习观察的功能就自动丧失了。相反,借作文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功能也自动缺失。
其次,因为本文所写内容完全与客观事实不符,表面上看,好像课文写得生动华美,其实每一句话都不值得推敲,其语言的流动感,可读性也随之缺失,其用于培养学生语感的功能也就不存在了。
其三,表面上看本文写得生动漂亮,而由于每一个事实都是虚假的,其中对于学生如何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意志培养也产生了动摇。
二、对教者能力的臆测
在听课之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教课者的努力。比如深入研读教材,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认真设计每一个课堂提问、巧妙处理课堂随机问题等等。
然而,其中隐藏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比如教师依然是在拿教材来教课,对于教材的正确与否,只有迷信的份,而从来没有产生过质疑问难的思想。这样的结果不仅是教师不会产生任何创新思维,相反,只能培养出某种思想的奴性。至于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想,更是不可思议了。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主义观点,以及培养他们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是不敢奢想的。
三、对教师文化素养的强烈期待
当好一位有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其实并非简单的事情。如果我们仅仅用完成上课任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当一位语文老师并不难,而如果真正要在语文课里教出内涵,教出真正的关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创新,教出有思想的学生,光识得课文的文字也是没有用的。这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