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登山》教材理解 多种描写 烘托品质——《登山》导读

新学网 > 语文 >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 登山 > 登山教材解析

《登山》一文,是讲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那么,课文是怎样采用多种描写烘托列宁坚强的意志和品质的呢?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