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桥口区辛家地小学 李志宏
《健忘的教授》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伊里奇教授健忘的三个故事:忘学生、忘孩子、忘车子,这三个故事成为全校广为流传的笑话。然而透过文本,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教授的“健忘”,还有教授鲜活的形象和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对照原文,透视“健忘”思旨趣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把《健忘的教授》放到“国际交往”主题单元(第八单元),笔者以为欠妥。《教师用书》把“准确理解教授眼中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作为教学目标,也有些牵强。《健忘的教授》主旨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到作者创作原文的精神世界中去作一番探寻。
课文《健忘的教授》选自《海外文摘》杨晖的《健忘的教授》。原文向我们主要讲述了伊里奇教授健忘的系列故事:“忘学生”、“忘儿子”、“忘车子”、“丢球票”、“忘试卷”、“毙论文”、“忘房间”、“忘资料”等。细细读来,我们不难发现,这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向我们传递了伊里奇教授多维的人格特征。“忘学生”、“忘儿子”、“忘车子”、“丢球票”、“忘试卷”,这是生活上的“拖拉”、“丢三忘四”,但反衬出伊里奇教授的课讲的很吸引人,(课堂气氛活跃;球票“丢”了,反映出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心甘情愿双手奉送父亲的球票,并约教授一起去,可教授居然还要看看球票是不是“假”的,其风趣可爱可见一斑;忘试卷反衬教授惊人的记忆力,)课堂活跃、师生平等、关系融洽、记忆力惊人,其风趣可爱可见一斑,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这位教授的“不健忘”;“毙”论文,忘房间,忘资料三件事似乎都与学术有关,但更深层地透射出教授治学严谨、学术专注、待人真诚、诲人不倦的导师风范。
阅读原文,看着发生在教授身上的一个个健忘的故事,感觉教授是那么(亲切)风趣、朴实、博学、专注。教授鲜明的性格特征和高尚的个性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在诙谐的(笑声)阅读声中投去钦慕、赞赏、悦纳的眼光,这正是教授的人格魅力所在,(作者浓墨重彩向我们铺陈亲身经历,是分享,是赞颂,同时还有深深的钦慕,这才是作者的旨趣,文本的中心。)也是作者浓墨重彩铺陈的目的,是作者的旨趣,文本的内蕴。
课文中教授关于中国的两句对话,只是进一步说明教授的学养广博而深厚,与爱国情怀似乎关系不大,大可不必作为教学目标来加以感悟,至于爱国情怀的浸润可在其他的文本中进行,比如后一篇《友谊的航程》就是一篇很好的爱国情怀教育文本,放在此文中进行爱国情感浸染冲淡了文本的感召力,不利于文本主旨的深度挖掘,因此根据文本特点,建议不作为教学目标内容完成。
二、寻找缝隙,倾听“健忘”弦外音
文本共有10个自然段,用1、2、3、4、6、7、8、9、10九个自然段描述了教授“健忘”的三个故事,其中“忘学生”是祥写部分,为了突出教授的健忘,“忘儿子”,“忘车子”是略写部分,是进一步表现教授“健忘”的事实佐证。第5自然段对教授的“不健忘”作了“深描”:“没有课本,没有教案。他就像一台电脑,所有内容都很有条理的从他的口中准确的‘输出’。更令我吃惊的是,讲课时所涉及的引语,他竟能说出它们出自某书、某版本以及出版年月,甚至页数。”“不健忘”和“健忘”自相矛盾,在此处构成了文本的“缝隙”,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我们(应该)可以在此处与作者作一番心灵的晤对:“三忘”的背后,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是什么?是教授异乎寻常的“健忘”,还是“健忘”传递出来的教授忘我的学术境界?答案不言自明,这是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正是教授人格品质的高尚之处。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谋篇的匠心:文章明暗结合,结构巧妙。明线表现教授健忘,暗线则突出教授治学严谨,学术专攻的忘我境界以及教授的人格魅力,明暗对比、以明显暗、相得益彰。
另外,文本读来语言朴实,诙谐,风趣,琅琅上口,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趣味性很强。学生也会挺乐意读,因为他们会在笑声中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三、品咂词句,透过“健忘”显形象
原文中教授的形象鲜活、丰满,经过删减、修改后的课文中,教授形象个性鲜明,十分可爱。
教授是治学严谨,知识广博的学者。文章第5自然段作了充分描述。读了这段文字,一连串的词语顿时跳入眼帘,“没有……没有……”“像一台电脑”,“有条理”,“准确”,“输出”,“竟……出自某书……年月……甚至页数”,“就被……征服”细细品味这些词句,不得不叹服教授记性超人,他知识广博,治学严谨,正因为如此,教授才成为“一所大学文学理论方面的权威。”
“啊,中国来的,那是一个创造智慧和文明的国家。”“啊,中国来的,那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从与“我”的两次对话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教授还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这进一步表明了教授的(知识广博)博学深邃。
教授是非常可爱的人。文本描写了教授三次对我的问话:“噢,新来了一个外国学生!你好,欢迎你来听我的课。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国家的?”“噢,又来了一个外国学生!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国家的?”“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中国学生怎么没来?”特别是最后一次的问话,是在快下课时的突然提问,出人意料,唐突惊愕却更加衬托出教授的健忘、风趣和可爱,读到这里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
教授是个时尚的人。文章两次描写教授的外形特点:“他五十多岁,上穿圆领毛衣,下穿牛仔裤,人很精神,没有半点儿学究样儿。”这种着装给人随意、轻松的感觉,后面的讲课中再一次描写了教授给人的这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教授两手插进裤兜儿,坐在讲台的角上,开始讲了起来……”‘
教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绘画、音乐方面也有着惊人的才能。”所谓“爱好亦广博,学术有专攻。”正因为教授有着如此丰富,丰厚的学养,所以“第一课我就被这位教授征服了。”
教授还是个特别守时的人。文中两次写到教授上课的“准时”——“伊里奇教授踩着早八点的铃声准时走进教室。”“教授准时走进教室。”这和教授的“健忘”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读文本,剖析人物,我们在忍俊不禁之余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立体的,多元的人物形象,细细品来,绝非“健忘”二字所能诠释!
四、质疑“健忘”,以“辩”促效话教学
可以预测,大凡读过这篇课文的学生,都会很快捕捉到,教授并非“健忘”这么简单,肯定还有好多“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教授真的健忘吗?为什么课题说他是健忘的教授?“健忘”和“教授”这两个词怎么能用一个人身上(一起)?……一系列的疑问将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自然迸发,这是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本的“直觉”。
一篇文章读下来,如果学生产生了诸多疑问,这是好事儿,等于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话题。教师(要)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问题资源,设计一个“教授真的是‘健忘’的教授吗?”的辩论活动,来个现场“辩”论,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的自主学习场,让每一位学生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感悟,让他们抑制不住自己要说的话,千方百计要充分的表达,还原内心的激昂,深掘文本的“欢笑”,以“辩”促激千层浪,在辨析中“笑”纳教授的健忘,在“辩”驳中升华人物的品格。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一定会出现“一种完全的自主,是一种活跃的生命现象。”(支玉恒语)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