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松花江上》教材理解 《松花江上》教学参考

新学网 > 语文 >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 松花江上 > 松花江上教材分析

教材说明

〔解题〕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

《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

〔结构分析〕

这首歌词共21行,依内容与感情脉络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6行),怀念沦陷的故土。写流亡的东北民众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

第二层(第7~14行),诉说流亡的凄苦,有家难归。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活的凄苦。

第三层(第15~21行),呼唤光复。用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

〔语意理解〕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这3行歌词满怀浓重的乡恋之情,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东北是我国原大行政区名,1949年设置,当时辖辽东、辽西、吉林、黑龙江、热河、松江六省和沈阳、鞍山、本溪、抚顺、旅大五市(后增设长春、哈尔滨两市),1954年撤销。歌词所说的东北,指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上段称第二松花江,源自吉林省东南中朝边界的白头山天池,向西北流到扶余县与嫩江汇合后称松花江,折向东北流经黑龙江省南部,在同江县境内入黑龙江。全长1840千米,流域面积54.56万平方千米。本句采用借代修辞格,借松花江代指故乡,借森林、煤矿、大豆、高粱,代指发达的工业、农业,概说家乡的美丽富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3行歌词诉说故乡除美丽富饶外,还有令人牵肠挂肚的亲人。“同胞”,本指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这里引申为同一国家的人。“衰老”,因年老而体力衰弱。第1行重复本诗的首句,突出思恋家乡的情感,第2、3行转入对人的怀恋,怀恋所有的乡亲,更怀恋年老体弱的父母。

前3行歌词诉说流亡者怀恋故乡的土地,后3行歌词诉说流亡者怀恋养育自己的亲人。这六行歌词由物到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抒发了漂流他乡的苦痛之情,为下面渴望回故乡做了铺垫。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这4行歌词诉说流浪的原因,是“九一八”事变使“我们”土地沦丧,“我们”才流浪。“九一八”,即指“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军队在南满铁路上埋下炸药包,炸毁了一段铁路。随即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制造了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的口实。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使区区700名日本关东军势如破竹般从西面、北面攻破北大营防线。9月19日,日军占领沈阳,同一天,长春、安东、营口相继陷落。在短短几个月内,东三省全部沦陷。日军在沦陷区大肆烧杀抢掠,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九一八”反复两次,表明这个日子对东北人民是何等的刻骨铭心,这是国家的耻辱,这是民族的耻辱!就是“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东北人民面对日军的铁蹄,军队不抵抗,手无寸铁的乡亲只能“脱离家乡”,“抛弃”“无尽的宝藏”,背井离乡,流浪关内。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表现了数以万计的东北民众过着漫无目的的,无休止的流动的生活。“流浪”反复出现三次,既表现了流浪时间之长,无休止,又表现了流亡者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是向上苍、向国人进行控诉,控诉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控诉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不体恤民众。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几行歌词与后面的“收回无尽的宝藏”“欢聚一堂”都是一个意思,即收复失地,返归故乡,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发问。第1问,是从场所上发问,现在“我”在关内流浪,什么时间能不流浪,从关内回到东北?强调了对家乡的眷恋。第2问,字面上是从物产角度发问,实质是强调了家乡东北物产丰富,现在丢失了,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来?第3问更进一层,从人的角度发问,亲人离散,令人痛心,什么时候亲人才能团聚?回到家乡,收回物产,亲人团聚,都标志着打败日军,光复东北。

〔写作特点〕

1.采用哭诉的形式表达了流亡之痛。

面对东北流亡者的悲惨境遇,面对祖国大片土地的沦丧,作者义愤填膺。于是以流亡者身份,发出悲怆的控诉。这种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显得真实、感人。流亡者控诉日军的罪恶,控诉流浪的凄苦,控诉蒋介石的不抵抗。这种内容感人的歌词,再配上以河北妇女哭亡夫的曲调为基调的旋律,词曲珠联璧合,使歌曲成为一首悲怆的哀歌。

2.反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精炼与情感浓烈,是诗歌的重要特点。而必要又恰当的反复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这首歌词恰当地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格,比如,两次连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突显了怀恋家乡的情感。“九一八”反复用两次,表达了难忘国耻的情感。“流浪”反复3次,宣泄流浪之苦,以及心中的哀愁。“哪年哪月”反复两次,尽抒期盼回乡的情思,表达驱逐日寇的决心。最后反复两次“爹娘啊”,仿佛是流亡者大放悲声的哭诉,悲愤之情达到高潮。反复修辞格的使用,不仅强化了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使歌词的节奏感更为鲜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