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一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设计者力图通过这节课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整合”一词并非新概念,在平常的阅读课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和。如,在语境中落实识字目标,在情感的体验中体味语言,进行语言训练等等。但在很多情况下,课堂上仍存在或支离破碎、条块拼凑;或线索单一、缺少层次的现象。反思问题原因,笔者认为,突出主线,找准交点,实现有效整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是要确立一条鲜明突出的教学主线。一节课作为一个教学活动整体,线索不清或多线索并行,就显得没有条理,主次不分。应当确定一条主线索,把将各个教学目标恰当地“编织”进去,做到牵一发而动全局。如果把一节课比做一首曲子,那么,主线索就好比这首曲子的主旋律,它贯穿整个曲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教学中,教师应抓牢主线,舍弃可有可无的枝节,让整个教学活动顺畅、清晰、简洁、明快地向前推进。教学线索一般有三类:内容感悟线索,语言训练线索,是学习方法线索,选择主线的类型,应当依据文体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而定。
二是要找准语文三个维度目标的交点,或称结合点。全国小语专家柯孔标先生指出: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在适当的语言学习环节中恰当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这些结合点在那里?就在课文“内容精彩处,语言运用经典处,学生学习困难处”。的确,内容精彩处,语言经典处,往往就是文章中心凸显处,是作者着力用墨处,因而也是体会思想和语言的关键点。而学生学习困难处,则正是实施学法指导的好时机,学生运用学法,解决难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好契机。同时对文本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因此,找准整合目标的交点,我们才能把力气都用在刀刃上,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以苏教版二(下)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为例,试做浅析: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想象新奇的儿童抒情诗。诗歌以儿童的视角,铺陈夏日的特有景象,展现了儿童夏季里的美丽遐想。意境生动,情趣盎然,贴近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真切地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喜爱。学习这首诗歌,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向往,在幼小的心灵里涵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提升美的品位。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获得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诗中“想”和“变”的发问,又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入境,主动探究,进行情感表达和语言实践。
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应该是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教学中,教师应凭借语言和媒体创设情境,创设情景,激活孩子内心的体验,通过教师的领引,进行多种形式层层深入的反复诵读,使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和文本对话,与文本共鸣,感受、欣赏美,实现情感的陶冶。
同样也根据文本特点和低年段学生认知水平,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我们可以在品读诗歌语言运用的精彩处找到交点——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言训练与涵养、陶冶美好情感的整合;可以在突破课文“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个重点难点的过程中找到交点——理解课文,体验情感与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渗透合作意识的整合。
突出“读”的主线,把握目标交点,能充分体现文本特点,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使这节课里的语文学习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融会贯通,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以下两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这样的思考:
(一)在语言运用经典处,通过入情入境的读,让想、说、写的语言训练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互为依托,同行并举。
[课例]——教学第四小节:
1师:夏夜真热闹呀!蝈蝈在歌唱,青蛙在打鼓,小朋友们在葡萄架下听故事,这时你最想变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夜画面并配以悠扬舒缓的音乐聆听音乐,美读想象)
出示诗句,引读: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
我想变弯弯的新月。
激发想象:变成星星、新月的你在干什么?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和牛郎织女星做伴;
我想变弯弯的新月,为迟回家的人照明。
……
(仿照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展开,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为后面自创诗句做好铺垫。)
2师:夏天迷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在大自然里多么快乐!你还想变什么?能像课文里的“我”一样美美地说一说吗?
“我想变一只青蛙,去捕捉稻田里的害虫”
“我想变大大的荷叶,做荷花的绿裙,做蜻蜓的停机坪”
“我想变成一道彩虹,带着小朋友到天边去玩耍”
……
(在兴味盎然的想象中,教师努力唤起孩子们的美好回忆,拓宽想象的空间,自创诗句。这既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也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自然,激发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3延伸:把所说的写在白纸上,再配上美丽的画,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一首小诗,可在小组中互相传阅、交流,或投影显示。
(说写结合,进一步促进语言内化和外显,训练初步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相互间的传阅和交流,还有利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的培养。)
(二)在学生学习困难处,通过激疑促读,读议结合,破解难点,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也是在读悟中,把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根植于儿童的心中。
[课例]——教学第五节:
师:当我看到小小的荷塘的时候,为什么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了呢?请大家读读第五节。(生读边思考)
师:读了这一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嬉戏是什么意思啊?
生:雨点怎么会在荷叶上唱歌,这是真的吗?
生:小池塘有小鱼,有蜻蜓,有风吹,怎么会是静静的呢?
……
师:小朋友可真会提问题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里呢,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看你能不能找到?(生再读)
(读中生疑,以疑促读,理解本课难点,渗透问题意识,培养质疑能力。)
师:看大家读得多投入啊,如果你还有些问题没弄明白,可以找你的小伙伴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学生在讨论后,围绕刚才所提问题发表着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点拨。)
师:大家能够通过自己读书,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弄明白这一节中不懂的地方,真是了不起啊!
可爱的小池塘长满了绿绿的荷叶,开着美丽的荷花,那荷叶静静地举着像一柄柄大伞,小鱼在下面做着游戏,雨点在荷叶上唱着欢乐的歌。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小鱼,雨点,小蝴蝶,小青蛙它们带来欢乐,怪不得小诗人“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自读解疑,讨论交流,培养了自学能力,渗透了合作意识,同时也意让学生从感悟文本中,从学习活动中,同时体验到“快乐来自于无私的给予”这个道理。内容理解的难点在这里得到解决。)
师;看这儿有一个省略号,什么意思呢?谁来告诉一下老师?(引导体会小池塘里热闹着呢。)
师:大家开动小脑筋,发挥你的想象,你还想在小池塘里变点什么?(生在小组里交流)
生:我想变只小青蛙,捉了一天的害虫,在池塘里痛快地洗个澡,然后跳到荷叶上睡一觉,醒来在荷叶上呱呱地唱歌,多开心啊!
师:你可真是一只又能干又快乐的小青蛙啊!
生:我想变一只小乌龟,在池塘里与小鱼、小虾一块玩捉迷藏!
生:我还想变一只蟋蟀,躲在池塘边的草丛里唱歌乘凉……
(这部分的设计,既是一个想象、说话训练,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美好情感。学生在表达自己愿望时,“给予是快乐的”这高尚的人类情操,正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心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