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实验小学 王建奇
看到贵报今年9月1日b3版的《“借”来的精彩》一文,对朱连清老师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状态和实际问题出发组织教学”的做法深表敬佩。有趣的是,本人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本人和朱先生的做法基本一致,但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上,却与朱老师有不尽相同之处。现回想当时课堂上的情景,概述如下。一孔之见,以供商榷。
现场:
生:老师,我认为题目中的“三借”芭蕉扇不准确,应该是“四借”。
师: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好。究竟是不是“三借”呢?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然后把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1:我赞同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应该是“四借”。第一次是孙悟空去借扇子,铁扇公主不但不给,反而把孙悟空扇出五万多里;第二次是孙悟空变作小虫儿借来假扇子;第三次是孙悟空变作牛魔王借扇子;第四次是孙悟空打败牛魔王借来了扇子。
生2:我不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文章主要通过写孙悟空借芭蕉扇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第一次孙悟空去见铁扇公主,只是表达了借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扇子,也没有什么行动,不能算作真正的“借”了一次。后面三次才真正写出了孙悟空“借”的本领。所以应该是“三借”。
(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
……
生:老师,我认为不能称为“三借”。因为第一次是孙悟空“逼”铁扇公主拿出扇子,第二次是“骗”来扇子,第三次是通过打败牛魔王“抢”来扇子,不能称为“借”。
师:这个问题提得更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借”扇子的?是不是题目中的表达不够准确呢?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生1:我认为应该称为“借”。孙悟空变小虫儿,变牛魔王,战牛魔王,目的都是拿来扇子,扑灭大火,既能保师傅去西天取经,也为当地老百姓免除灾难。这正反映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机智灵活,勇于战胜邪恶的可贵精神。孙悟空斗智斗勇,不能说是“逼、骗、抢”。
生2:我补充一点。我查过字典,“借”的意思是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孙悟空向铁扇公主要芭蕉扇,只是想扇灭大火,不是想占为己有。我知道,大火扇灭后,孙悟空又把扇子还给了铁扇公主。有借有还,正反映了孙悟空的正直守信,用“逼、骗、抢”等词语都不准确,应该是“借”。
(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不约而同地鼓起热烈的掌声)
……
重温这段场景是想说明,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处正是在“借”字上。如果照朱先生的认识,应该是“一借、二逼、三骗、四抢”,这
样的话,好像既不是三次,也不能称为“借”,题目中的“三借”就是不准确的了。其实,我觉得该文妙就妙在这个“借”上,把握好它,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高明之处和良苦用心。不知我和我的学生在上面这堂课中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