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予心
前几天,有幸听了省特级教师上的几堂课,真是受益非浅。特别是杭州王莺老师执教的《老师领进门》和曹晓红执教的《一颗豆粒》这两堂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学校后,我们教研组里的几位老师对这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进一步的内化。我们觉得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成功运用了“空白”艺术,不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同时使课堂达到了超文本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谴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如:《老师领进门》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一句子的意思后,教师趁机打出作者40年后回到家乡,再次遇见老师的画面,并让学生思考:
“40年后,当已成为作家的“我”,在村口见到老师时,想想
(a)“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b)“我”和田老师是怎么交谈的?
让学生选择一个写下来,这些问题它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了理解,再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才能解答出来的。当时,我们就在赞叹王老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结果果然不出我们所料,学生写出来的内容与教师所期望的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更为优秀的。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和田老师会这样交谈,刘绍堂向老师鞠躬并问候道:“田老师,您好!”
田老师非常激动地说:“绍堂啊,你可是位大作家啦,真有出息呀!”
刘绍堂谦虚地说:“老师,这都是你的功劳,是你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
写得多好呀!这不正是这篇课文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的中心内容吗?这里教师没有多费口舌,只设计一个巧妙的环节,就水到渠成了,我们觉得这就是教师巧妙地运用了空白艺术的结果。
再如曹晓红老师执教的《一颗豆粒》一课中,也有巧妙运用空白的地方,在让学生体会“泪水从母亲眼里夺眶而出,她坐在孩子的枕边,看着他们熟睡的脸,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儿子煮的咸豆子。”一句时,教师问:“这位母亲她品尝出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品尝出了活下去的勇气,有的说品尝出了儿子的好,品尝出了儿子的孝顺等,教师随机问道:“她品尝出了儿子的爱、儿子的孝、儿子的懂事,所以她决定活下去,在这中间母亲一粒一粒地嚼,她在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把它写下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在学生情感澎湃的时候,教师布置了课文中没有写出来,但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试想一下,学生在类似这样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会有多少收获。我们觉得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好,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答案;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感悟,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张开翅膀自由飞翔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