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说明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宿建德江
〔解题〕
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结构分析〕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语意理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船只。“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空旷的原野。“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像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写作特点〕
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善于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
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他人;写日暮、旷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
暮江吟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