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说明
本课是两首古诗。《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全诗四行两句,前两行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澎湃,向着大海流去;后两行是作者由景想到的: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首诗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并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原16行,课文节选其前4行。诗句的意思是:年幼时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第一幅插图画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登高望远。第二幅插图画的是一轮圆圆的皎洁的月亮。第三幅插图是诗人年幼时疑望高空的月亮。教学时,要注意发挥插图的作用。
课后编有两道练习题。第1题是朗读、背诵课文。第2题是写字练习。
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从阅读中悟出“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从读中感受到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目标
1 认识“登、楼、依、尽、入、穷、千、层、朗、识、玉、盘”12个生字。会写“入、千、玉、识、行、河、黄”7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
1 识字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反复读,记住读音。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中,“登、层、朗”的韵母是后鼻音,“尽、盘”的韵母是前鼻音,“楼、朗”的声母是边音,“识”的读音“shí”,不是“s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认字时,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如用区别字形法来识字“入——人、千——十”。用熟字加部件法记忆字形:“识”由熟字“只”加部件“讠”构成;“依”由熟字“衣”加部件“亻”构成;“层”由熟字“云”加部件“尸”构成。“登、朗”等字笔画较多,可用拆字法来记忆。
2 写字
在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范字的基础上,可重点指导:
“入”:第一笔撇略低,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捺要盖在撇上,两笔相连,不要写成“八”。
“行”:上撇较短,下撇稍长,竖对准上撇中部,从下撇起笔。
“黄”:草字头的下面还有一长横;中间是“由”,不是“田”;下面将“八”的捺改为点。
(三)朗读、背诵指导
读《登鹳雀楼》时,要读准字音,理解诗句时,联想自己登高远眺的情景,看课文的插图,想象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眺望落日河水,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注意读出诗句的节奏和突出“尽、流、楼”的韵味。
读《古朗月行》时,可借助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想象自己在宁静的夜晚面对圆月欣赏的情景,语速稍慢些。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的朗读,再反复练习,注意读出节奏与韵脚。
(四)感悟、理解
1 《登鹳雀楼》
(1)教学前,可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诗人站在什么地方,然后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结合问题让学生读前两行诗,明白这两行诗描写了太阳贴着远山渐渐地从空中沉落,河水经过大地远远地向海里奔流的壮观景象。
(2)在了解前两行诗意的基础上,老师再提问: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后两行诗,从而懂得“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体会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
2 《古朗月行》
(1)教学前,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看月亮像什么,再来读古诗,了解作者眼里的月亮又是什么样的。从而感受到诗人小时候对月亮的认识是非常有趣的,体现出他的天真与可爱。
(2)读懂了前两行诗,再让学生读后两行诗,说说诗人又把月亮比作了什么。使学生明白:在诗人小时候看来,月亮既然能飞悬云上,一定属于神奇之物,因此便顺理成章地疑心它是瑶台仙境。从而体会到月亮的美妙与神奇,感受到诗人的想象非常美丽、动人。
(五)实践活动
1 可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的感受。
2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亮的不同形状及自己的感受。
3 读一首描写月亮的儿歌、谜语、诗歌及《古朗月行》的原诗。
小时不识月,蟾蜍蚀圆影,
呼作白玉盘。大明夜已残。
又疑瑶台镜,羿昔落九乌,
飞在青云端。天人清且安。
仙人垂两足,阴精此沦惑,
桂树何团团!去去不足观。
白兔捣药成,忧来其如何?
问言与谁餐?凄怆摧心肝。
(六)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课时。
参考资料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传世之作仅六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学习本课,可结合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一年级下册)中的《绝句》《乡村四月》两首古诗。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加深对古诗的感受,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