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
浙江省编小学义务教材第九册上到了最后两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二),这两篇都是篇幅很长的文章,但故事却非常吸引同学们,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即对这个故事如数家珍,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同学们对充满正义感、明辨是非的孙悟空,不分善恶的唐僧,以及诡计多端的白骨精,都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也掌握了文章刻画人物的用意,可以说教学的效果非常理想。然而到了最后,由于这个单元都是篇幅较长的课文,所以有一个学习点,就是复述课文,却让同学们犯了难。面对那么“长篇累牍”的文章,要把主要内容说下来,同学们一下就觉得很费劲。刚开始我想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可能主要还是由于同学们没有区分好“背诵”与“复述”的概念,于是我又回过去再明确了一下单元提示中“复述”的概念,并让同学们自己说说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这么一来,我发现同学们对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能说出与“背诵”间的区别,那么问题可能就是面对长文要复述,心理上产生了恐惧——那么长!怎么行?
通过询问同学,我证实了我的猜测,那么如何来消除同学们这种心理上的阴影呢?我在课上注意到,同学们回答问题或是讲述部分故事内容时,都不用看书,原因是同学们早已熟悉这个故事,只是了解这个故事的途径五花八门——听人讲的、看过连环画的、电视连续剧、动画片以及阅读过原著通俗本的片断等。或许正是故事通过了课文的形式,郑重其事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原本非常生动有趣的课文与同学们产生了隔膜,我想关键就是要消除这种隔膜感,还于这篇课文是故事的本来面目。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然后第二天,专门用一节语文课,举行一个小型故事会,就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最后我还不忘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要比一比谁能讲得更精彩、更能吸引人。
第二天,故事会开始了,我始料不及同学们是那么地跃跃欲试,与前一天要求复述时为难的表现真是天壤之别。整堂课中,同学们热情高涨,故事讲得一个赛一个的精彩,有的甚至还配上一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比如孙悟空的识破妖计时、唐僧一开始的执迷不悟和后来知道真相的追悔莫及、白骨精的狡诈阴险、猪八戒的憨头憨脑,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直到这节课结束时,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因为临时他们又有了很多很多讲故事的灵感。此时,我建议同学们可以留待今后有机会再讲,然后就进行了这次活动的小结,在一番对同学们今天表现的褒讲之后,我示意打开课本,看看课文后的复述要求,我说,接下来我们就来复述一下课文吧!这时,教室里戛然而止,不一会儿,同学们就用恍然大悟的表情告诉了我——我们终于懂了!师生间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