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单元教学 人教四下语文第八板块 故事长廊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 第八组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第八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故事的种类繁多,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类: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当然这里的分类有些是相互重叠的,比如成语故事中的一部分内容又属于寓言故事等。但无论那种故事题材我们都要找准它们的相通之处,从而找到教学的规律。我觉得以下几点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1、文学艺术本身是缘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故事有其真实可读的一面,也有其想象夸张,超于生活的一面。因此我们在学习故事感受故事无穷魅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从故事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即要注意语言的品悟与训练。

2、要注意神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的启迪意义。

3、要注意故事本身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夸张、想象、拟人等。

4、要注意故事长廊里并非只有课文中的几篇故事,我们的编者所选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文本为引子,引领孩子们真正走进故事王国,探询故事的无穷魅力。例如学了《普罗米修斯》可以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古希腊神话,学了《渔夫的故事》可以举行一次阿拉伯民间故事会等等。

故事题材文本的教学建议:

第一是走进去。走进故事本身精妙的故事情节,深入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切己体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抓住一些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是跳出来。走出故事所描摹的生活情境,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故事的启迪意义。

下面我将以《寓言两则》为例谈谈如何走进去,又如何跳出来。

例如《纪昌学射》我们就可以抓住纪昌学射箭过程中的两个场景,引领学生感受纪昌学习射箭过程的艰辛。其一“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两年,七百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这七百二十多个日日夜夜纪昌就这么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可以通过反复的情境导读感受纪昌的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其二就是纪昌“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练到那只虱子在纪昌的眼里大得像车轮一样。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切己体悟纪昌的不畏艰辛持之以恒。那又该引导学生跳出来呢?我觉得可以用这么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再次默读全文。难道纪昌仅仅是在学“射”吗?这个话题就把纪昌学“看”与学习射箭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与学生自己从这个寓言故事受到的启发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再如《扁鹊治病》也是一样,“走进去”就是引导学生抓住蔡桓公的态度变化揣摩人物的心理,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演一演的方式更好地体验人物的性格、思想;那么“跳出来”就是引导学生跳出故事本身来看这个故事,想想这里的“病”指的是什么?而治的难道仅仅是“肌肤之疾”吗?然后引领学生回顾以前读过的课文《小虫与大船》《我要的是葫芦》等故事感受“千里之堤,溃于一穴”的沉痛教训。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想:

《文成公主进藏》与《普罗米修斯》这两则故事比较短,故事也比较浅显生动,特别是后者我们只要注意神话故事自身的写作特点,我想与一般的阅读课文在教学思路与策略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我不想多讲。我想最后与大家交流的是选自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渔夫的故事》。这样长的故事,我们该如何找准突破点呢?我想首先得关注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渔夫与魔鬼。我想长文章教学就得删繁就简,这一点前面我也提到。就这篇文章而言,在梳理完故事的脉络之后,可以首先抓住“魔鬼”这个恐怖的形象。文章中对魔鬼的描绘虽然简短,但却非常形象直观。像这样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想象、体悟。当我们把魔鬼的形象做足、做厚,在来揣摩渔夫这个普通的人物又是如何战胜强大的魔鬼的。而渔夫的机智勇敢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表演他与魔鬼之间的对话来感受。这样通过魔鬼的反面衬托,再加上人物语言的体会,渔夫的形象才能真正“立”起来。

在这次与大家一起学习整册教材的最后我想读一首先秦诗歌与大家一同共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假如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比做伊人,我愿与大家一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即便追求的途中遇到种种困惑与难题。因为有追求的人生就是精彩的历程,有梦想和朋友的途中就不会孤单!我愿做大家真诚的朋友,谢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