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宁
挖掘教材中生活元素,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作业中,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
【情景再现】
近段时间,我特别关注培养孩子们课堂专心听讲的习惯,看着孩子们越来越专注的眼神,我的内心非常喜悦。随着欢快的铃声,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进了教室。今天的教学内容是《上天的蚂蚁》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由于第一课时孩子们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孩子们读起来格外的流畅,我也非常投入地引导他们通过抓重点词句去体会人物的内心。
“巨人想上天吗?”
“想!”孩子们齐声答道。
“还有谁想上天?”
“小蚂蚁。”
“你觉得巨人和小蚂蚁谁更容易上天?”
孩子们议论开来,不一会儿就达成了共识,巨人更容易上天。“有什么理由呢?”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性急的曾雨欣举手了,“因为他身材魁伟,长得身强力壮,他当然更容易爬上天!”她用上了文中的两个词语,从身体外形上判断出巨人更容易上天,我充分肯定了她,她得意洋洋地坐下了。
“可事实呢?”我话锋一转。
“他连连告退,终于跑掉了。”孩子们极不情愿地读出了第七自然段。
“小蚂蚁有这样的外在条件吗?”
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没有!”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蚂蚁?”
“很小很小的。”孩子们用书上的词语回答。
“可就是这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面对这样高的树,却充满自信地说‘我能爬到天上去。’他的自信是从哪儿来的呢?”
孩子们又一次议论开了,有的说:“因为他有信心,有决心。”有的说:“因为他一步一步地爬,就是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有的说:“他不停地爬,表明他坚持不懈。”……
“是呀!蚂蚁认为只要努力,再难的目标也能达到。”我总结道,一切都在我的预设之中。
“老师,虽然蚂蚁有信心,很努力,可他还是不能爬到天上去。”
“什么?”我抬眼看去,原来是“小昆虫迷”毛炳程,正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说道。大家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可他似乎毫不在意。这可真出乎我的意料。“那你说说是为什么?”我没好气地说。“蚂蚁要爬到天上去,需要足够的体力,可他太小了。他吃什么呀?还有,万一来一阵大风把蚂蚁刮走了呢?来一只大昆虫把蚂蚁吃了呢?”
“哈哈……”孩子们都笑开了,又纷纷议论了起来。我有些恼羞成怒,可转念一想,这小家伙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呀!
“那大家就来想想吧,蚂蚁要上天还需要哪些条件?”
体力、食物、时间……孩子们罗列了一大堆,可我却不能让他们牵着鼻子走呀。
“孩子们说的这些都对,可能巨人也想到了,所以他还没有行动就被吓跑了。而小蚂蚁呢?却去尝试了,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地努力。看来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条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要有毅力,要有必胜的信心!小蚂蚁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用你的笔写下来,好吗?”
“好!”孩子们很高兴地动笔写起来。
看看孩子们都写了些什么吧!
罗秋阳写道:“蚂蚁向老爷爷告别,踏上了上天的路程。蚂蚁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有时他很饿,有时很累,但他一直在坚持。美丽的蓝天在等着这只不怕苦不怕累的小蚂蚁。”有的写道:“……刮风的时候,他紧紧抱住树干,一动不动;下雨的时候,他爬到树坑里躲雨……”还有的写道:“饿了,吃吃树叶,渴了,喝喝露水,累了,就歇歇。就这样,过了很久很久,他终于爬上了树梢。这时,他已经变成了老蚂蚁了,他赞叹道:“天上真美啊!”……
【心语】
这堂课的设计,我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愿。既然他们有疑问,我们为什么不停下脚步来为他们解决疑惑呢?当然,解决的途径是通过:“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提升认识”这样一个程序来进行的。孩子们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体验、感悟,从而更加体会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话,是根据现场的生成临时布置的。虽然孩子们的笔触还有些幼稚,甚至有些不通顺,可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的体会是深刻的。这一作业的设置,使课内课外,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知识与表达联系起来,把封闭的课堂变成了开放的课堂。这样有利于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用语文的精神。谁不为他们这种开放的、自主的、个性的作业而喝彩呢?
【品味】
我想到了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我们时常提到,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可怎么来体现呢?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基本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遵循生活和教育的本质规律,充分体现生活教育思想,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内容和源泉。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成为检验学习的舞台。尊重生活,尊重学生,这就应该是我们的课堂文化,这就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基于此,我们课题组提出的《构建儿童作业生活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就本着生活教育的理念,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的生活实践课程(如徒步川大、阳光基地、72行等)中的语文知识要素,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对语文学习的体验和经验;另一方面挖掘教材中生活元素,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作业中,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这不是最好的体现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