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浙江潮》教材理解 《浙江潮》综合资料

青岛嘉峪关学校 于明东

新学网 > 语文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 浙江潮 > 浙江潮教材全解

《浙江潮》教学设计

青岛嘉峪关学校 设计人:于明东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 等 色:玉城雪岭 等

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1、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1、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附文章翻译及注释:

浙 江 之 潮, 天 下 之 伟 观 也。 自 既 望 以 至 十 八 日 为 最 盛。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海潮最盛

方 其 远 出 海 门, 仅 如 银 线; 既 而

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出现在(钱塘江的)入海口时,仅仅像一条银线,过了一会儿,(潮

渐 近, 则 玉 城 雪 岭 际 天 而 来, 大 声 如

水)渐渐涌近,就像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天空涌来,洪大的声音好像雷

雷 霆, 震 撼 激 射, 吞 天 沃 日, 势 极 雄 豪。 杨诚

霆一样,震动摇撼,冲激飞溅,(好像要)吞下天空、淹没太阳,气势非常雄伟豪壮。杨诚

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者 是 也。

斋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既望]农历十六日。农历十五日叫“望”。

◎[以至]到。

◎[方]当……时

◎[海门]钱塘江的入海口

◎[既而]一会儿

◎[玉城雪岭]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着天

◎[激射]冲激喷射

◎[沃]灌溉,此指淹没。

◎[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水涌起,像银子堆起来的城郭,钱塘江横卧大地,潮水像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郭,外城。此诗题为《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浙江观潮》。

◎[是]代词,这样,这种景象。

附有关资料:

观 潮

周 密

一、作家作品

周密(公元1232——1298),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字公谨,号草窗、草州、泗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人。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金兵入侵,他退居湖州(今浙江湖州)。宋亡以后,隐居不仕,以歌咏著书自娱,其词风格在姜夔、吴文英两家之间,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词讲求格律,字句精美,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也能书画。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齐东野语》、《云烟过眼录》等。

《武林旧事》是周密在宋灭亡后追忆往事的作品,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武林”就是南宋的都城临安,即现在的杭州。本文选自《武林旧事》卷三.。“观潮”观的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大潮的形成和这个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钱塘江流经杭州,江口是典型的大喇叭口形,海水涨潮时水势受阻,形成波澜壮阔的潮涌。河口又有巨大的拦门沙坝,潮水涌进时遇到如此大的阻力,形成蔚为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二、阅读指要

本文描述了南宋时代钱塘江观潮的盛况,作者重点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又描写了水军演习的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况。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是同类题材作品中写景、记事的佳作。

1.结构严谨,内容丰富。

本文题目为《观潮》,实际上不仅仅写观赏钱塘江大潮,还包括大潮涌来之时人的活动。文章共五段,第一段写钱塘江潮水雄伟壮观的景象;第二段写在潮水中演习的盛况;第三段写弄潮健儿在水中表演的精彩;第四段写观潮者之多和观潮盛况;第五段写皇室观潮的情景。作者把众多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

2.描写生动,场面恢宏。

本文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三、文白对译

浙 江 之 潮, 天 下 之 伟 观 也。 自 既 望 以 至 十 八 日 为 最 盛。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海潮最盛

方 其 远 出 海 门, 仅 如 银 线; 既 而

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出现在(钱塘江的)入海口时,仅仅像一条银线,过了一会儿,(潮

渐 近, 则 玉 城 雪 岭 际 天 而 来, 大 声 如

水)渐渐涌近,就像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天空涌来,洪大的声音好像雷

雷 霆, 震 撼 激 射, 吞 天 沃 日, 势 极 雄 豪。 杨诚

霆一样,震动摇撼,冲激飞溅,(好像要)吞下天空、淹没太阳,气势非常雄伟豪壮。杨诚

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者 是 也。

斋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既望]农历十六日。农历十五日叫“望”。

◎[以至]到。

◎[方]当……时

◎[海门]钱塘江的入海口

◎[既而]一会儿

◎[玉城雪岭]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着天

◎[激射]冲激喷射

◎[沃]灌溉,此指淹没。

◎[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水涌起,像银子堆起来的城郭,钱塘江横卧大地,潮水像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郭,外城。此诗题为《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浙江观潮》。

◎[是]代词,这样,这种景象。

每 岁 京 尹 出 浙 江 亭 教 阅 水 军, 艨 艟 数 百,分 列 两 岸; 既 而

每年京城临安府长官到浙江亭训练校阅水军,战船数百艘,分开排列在两岸;不一会儿

尽 奔 腾 分 合 五 阵 之 势, 并 有 乘 骑 弄 标 枪 舞 刀

就极尽奔驰、腾空、分散、聚合和“五阵”的阵势,同时还有在水面上乘马、摇旗、举枪、

于水面者,如 履 平 地。 倏 尔 黄 烟 四 起, 人 物 略 不 相 睹,水

舞刀的人,像踏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色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一点也看不见了,水雷

爆 轰 震, 声 如 崩 山; 烟 消 波 静,则 一 舸

爆炸发出震天的轰鸣,声音像山崩一样;(过了一会儿)烟雾消散,水面平静,却没有一条

无 迹, 仅 有 敌 船 为 火 所 焚, 随 波 而 逝。

船的踪影,只有假设的敌船被大火焚烧着,随着水波而消失。

◎[艨艟]古代战船。

◎[尽]穷尽。

◎[五阵]古代作战时部署军队的五种阵势。

◎[乘骑]骑马。骑,名词,马。

◎[弄]戏耍,文中指摇动。

◎[标]举,竖立。

◎[履]踩,踏。

◎[倏尔]忽然,一瞬间。

◎[略]微,一点。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舸]船。

吴 儿 善 泅 者 数 百,皆 披 发 文 身, 手 持 十 幅 大 彩 旗,

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手里拿者十幅布那么大的彩

争 先 鼓 勇, 溯 迎 而 上,出 没 于 鲸 波 万 仞 中, 腾 身

旗,鼓足勇气争夺头名,逆流迎潮而上,出没于万仞高的巨浪之中,腾跃着身子,变换着各,

百 变, 而 旗 尾 略 不 沾 湿, 以 此 夸 能。 而 豪 民

种各样的姿态,可是旗角一点也不被溅湿,用这样的表演来夸耀自己的本领。而那些有势力

贵 宦, 争 赏 银 采。

的人们和尊贵的官僚,争着给他们银子和丝织品。

◎[泅]游泳

◎[文]同“纹”,动词,画花纹。

◎[幅]布帛的宽度。

◎[鼓勇]振作勇气。

◎[溯]逆流而上。

◎[鲸波]巨波。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故称“鲸波”。

◎[万仞]形容波浪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一仞为八尺,汉代一仞为七尺。

◎[豪]有势力。

◎[宦]官。

江 干 上 下 十 余 里 间, 珠 翠 罗 绮 溢 目, 车马

沿江边从上游到下游十多里之间,戴着珍珠翡翠、穿着绫罗绸缎的观众满眼都是,车马

塞 途。 饮 食 百 物 皆 倍 穹 常 时, 而 僦 赁 看 幕,虽

堵塞了道路。食物和百货(的价钱)都加倍地高于平时。租借看棚(的人也很多),即使是

席 地 不 容 闲 也。

一张席子那样大的地方也不让空闲着。

◎[江干]江岸,江边。

◎[罗绮]丝织品。罗,轻软而薄的丝织品。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指穿着华丽的游人。

◎[溢目]满眼。

◎[倍穹]加倍地高。倍,加倍。穹,高,大;一说丰富。

◎[僦赁]租借。僦、赁同义。

◎[看幕]为看潮人搭的帐篷。

◎[席地]一席之地。

◎[容]许,让。

禁 中 例,观 潮 于 天 开 图 画, 高 台 下 瞰,如 在 指 掌。

宫中旧例,观潮要在“天开图画”的高台上,从高台上往下看,就好像在手掌中一样

都 民 遥 瞻 黄 伞 雉 扇 于 九 霄 之 上, 真若箫台

(看的清楚)。京城的人们远望(皇上的)黄伞、羽毛扇(好像)在九天之上,真如在仙台

蓬岛也。

上一般。

◎[禁]皇宫,皇宫门户皆设禁,故称。

◎[天开图画]台名。

◎[瞰]俯视。

◎[都]京城。

◎[箫台蓬岛]蓬莱岛,传说中的海上神山。萧台,即秦穆公为女儿所筑的凤凰仙台。

四、课文鉴赏

1. 写景记事融合,语言精炼。

钱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场面众多,观潮者也成潮涌之势,如此众多的内容,作者却写的井然有序。全文着眼点在“潮”,立足点在“观”,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描摹。言简意丰,场面恢宏。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第一段写景,紧扣“伟观”二字,由远及近地对潮水进行正面描绘——绘形、绘色、绘声、绘势。潮水刚来时,细如“银线”(形、色),潮水渐进时,如“玉城雪岭”(状、色),“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声),势如“吞天沃日”(势)。正面描绘海潮的“伟观”之后,又引用杨万里的诗对潮水壮观之势作侧面补充。第三段先正面描写弄潮儿高朝绝伦的弄潮本领,“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又用“豪民贵宦,争赏银采”一句又从侧面衬托出弄潮儿技术的高超。最后一段用观潮人多,物价飞涨等方面显示观潮者之多,形象地写出观潮之盛况,也是从侧面写出江潮之“伟观”。文末还写了皇上观潮的威严,也是从侧面烘托江潮之美。

3.对比手法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的使用。

第二段先写布阵,后写阵势千变万化,又写弄潮儿技艺高超,最后写水战演习紧张激烈的场面。这一系列动景与“烟消波静”的静景对比相衬,使演习场面更加形象鲜明,使行文更具魅力。

文章正面描摹钱江潮之“伟观”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 声如雷霆”、“吞天沃日”,既写出了潮之雄伟壮观,又为文章语言增色。

五、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①海涌银为郭(当作,作为,动词)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算作,动词)

2.词类活用

①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高过”的意思)

②皆披发文身(同“纹”,名词用作动词,画花纹)

3.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翻译时应补上)

②定语后置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万仞”是“鲸波”的定语,翻译时应按“出没于万仞鲸波中”的句子结构去翻译)

③状语后置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此句“于水面”是状语,它表明水军演习的处所,应放在“并有”后面,应按照“并有于水面乘骑弄旗标枪舞刀者”的句子结构去翻译)

4.通假字

皆披发文身(文,同“纹”)

六、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海 潮 惊 魂

本州达鲁花赤①也先不花,本北人,以至正三年至海上。时方八月,秋涛大作。潮声夜吼,震撼城市。

不花初至,闻此,夜不敢卧,起问门者。门者熟睡,呼之再三,始从梦中答曰:“潮上来也。”及觉,知是官问,惧其答迟,连声曰:“祸到也,祸到也!”狂走而出。

不花误听,遂惊跳入内,呼其妻曰:“本冀做达鲁花赤荣耀县君,不意今夕共做此州水鬼。”遂夫妇号泣,合门大恸。

外巡徼闻哭,传报州正佐官,皆颠倒衣裳来救,以为不花遭大变故也。因急扣门。不花愈令坚闭,庶水势不得骤入。同僚益急,遂破扉倒墙壁而入。见不花夫妇及奴婢,皆升屋,大呼:“救我!”同僚询知,不觉共为绝倒。

乃知唐人“潮声偏惧初来客”为真境也。

[注释]:①达鲁花赤:蒙语的译音,元朝官名,由蒙古人充任。

1.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及觉,知是官问(睡醒) B狂走而出 (走路)

C因急扣门 (于是) D同僚益急 (更加)

2.下面五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描写也先不花心理神态的一组是( )

① 闻此,夜不敢卧 ②遂惊跳入内 ③遂夫妇号泣,合门大恸

④不花愈令坚闭 ⑤以为不花遭大变故也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3.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小说,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州官也先不花愚蠢无知、贪生怕死的丑态。

B 文章结尾引用唐人诗句是为了概括上文内容,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真实感。

C 文中多处使用照应的手法,如“本北人”与“不意今夕共做此州水鬼”相照应;“潮声夜吼,震撼城市”与门人“狂奔而走”相照应。

D 本文描写海潮虽寥寥数语,却很生动形象。如“潮声夜吼,震撼城市”。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方八月,秋涛大作

译文:

(2)门者熟睡,呼之再三

译文:

(3)不意今夕共做此州水鬼

译文:

(4)乃知唐人“潮声偏惧初来客”为真境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B 2. A 3. C 4.(1)当时正是八月,秋天的海潮猛烈发生。

(2)看门的人睡得很熟,不花喊他两三遍。

(3)没料到今天晚上一同做了这个州的水鬼。

(4)从这件事上才领会到唐人写的“潮声偏惧初来客”这句诗,是真实的境界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