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自然之道》问题探讨 质疑《自然之道》中

深圳市宝安区观澜第二小学 刘斌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 自然之道 > 自然之道备课

摘要:文本的解读应该立足以原文,遵循原文的精神,而不应该断章取义,更不能先入为主。有人认为《自然之道》中的“向导”事先就知道把“侦查龟”抱向大海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对这篇文章的错误解读。

关键词:自然之道 向导 后果 解读

在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自然之道》的时候,笔者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人教版教师用书认为《自然之道》中的“向导”事先就知道“自然之道”——他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却没有制止,反而抱起幼龟朝大海走去[1]。笔者认为这是对这篇课文的错误解读。

后来笔者在搜索《自然之道》ppt课件和阅读练习的时候也同样发现许多老师和出题者参考了这样的思路,或者说也是这样解读这篇课文的。而笔者则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文中的“生物学家向导”并不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有一个“侦查龟”探路这一“自然之道”;他更不知道自己救那只幼龟所带来的后果。理由如下:

一、本文美国的伯罗蒙塞尔的《自然之道》原文题目是《大自然的秘密》,《自然之道》是选作教材时改成的。当然这不是一个充分的证据,但从原文题目《大自然的秘密》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大自然的秘密。这个秘密以前或许不为人知,这个秘密当然也是大自然的规律(自然之道)。

二、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提到“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这里初步也提示,其实“我们”(包括向导)并不知道幼龟离巢入海时会先派一个“侦查龟”探路,只是知道“从归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如果“我们”很清楚这个规律的话,或许请一位导游就行了,并没有必要找一个生物学家向导。

三、有人拿出“向导若无其事地回答”来证明他是事先知道这个规律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其实不然,向导其实是在看到“嘲鸫啄幼龟的头”时对“我们”的回应。因为这种现象对于一个生物学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老虎吃兔子,狮子吃羚羊,大鱼吃小鱼……而“嘲鸫吃幼龟”自然也不例外,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足为奇。

四、还有人拿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进一步证明。更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因为很明显“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是因为“我们“在说他“见死不救”、“冷淡”,他心里并不高兴别人这样说他,他不愿意带这样的“帽子”而“极不情愿地抱龟入海”。如果他知道这个规律的话,他完全可以告诉“我们”:这是一只侦察兵,如果我们救它的话,其他幼龟就会收到“外面安全,可以离巢入海”的错误信息,这样会给龟群带来更大的伤害。或者他也可以把那只幼龟塞回龟巢而不是放入大海。但是他并没有如此,这就更加证明“向导”是不知道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的。

这里作者极力地描写这个场面只是在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进一步铺垫:好心不一定办好事!“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可能走向反面!”

五、更进一步来讲,当“我们”看到“数十只幼龟已成为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时,我们的向导是“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地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这也说明向导其实真不知道这个规律。如果他知道,何苦这样做?难道他真的想通过这个惨重代价来让“我们”明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道理?如果是这样,那他自己不就是在违背自然规律吗?又何以能够说服别人要遵循自然之道?如果他明知道这个规律,难道就不会招致“我们”的指责?这一切都不符合常理,不符合人性最基本的要求啊!

六、最后“向导”发出的“悲叹”也更加说明他其实确实不知道这个规律。“如果不是我们”,而不是“如果不是你们”,这说明他自己也错了!他也并不知道这个“大自然的秘密”!他也在后悔、在伤心、在内疚啊!

七、原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可能走向反面。”是作者经历这件事后的感想和启示。如果作者知道这个“向导”明知道救龟的后果还这样做的话,他的感想又何尝只有这些呢?就像“其实,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2]”那样,怎么不会引起人们的公愤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然之道》文中的生物学家向导并不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有一个“侦查龟”探路这一“自然之道”,他更不知道自己救那只幼龟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向导知道,原因可能是:

一、既然是一位“生物学家向导”,定然会知道这方面的知识。

二、向导在看到侦察龟被啄时,那“若无其事”地回答,还有在大家的呼喊声中表现出来的“极不情愿”,说明向导是知情的。

这样的理解是断章取义,是脱离文本的想象,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尽管不管向导是否知道这个规律,都不影响我们引导孩子们去理解“自然之道”,去明白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但是我们真的不应该先入为主!

另外,笔者认为把题目更改为“自然之道”并不恰当,应该用原文的题目“大自然的秘密”。更不应该把课文最后一段:“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可能走向反面。”删掉。

注释: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53页中提到:“其实,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