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下册“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下册 > 中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相关知识积累 >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下册“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单元整组教学”提出的依据及其意义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融合。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编写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所选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时,为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范例,低年段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大胆创新,给教者和学者留有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教和学的空间,如:“导语”“思考练习”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呈现,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拼”等标识,增加人“本”之间的亲和力,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加强自信培植;又如“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展示台”等栏目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为达到使学生“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学习目标,实验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不断改进,如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下册均是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册由八个单元组组成,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原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有机整体。这种编排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间的联系;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总指导思想。这种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单元整组教学”就是实验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单元整组教学”所依循的基本原则

“单元整组教学”是依据教材优势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一种有利开发课程资源、有利提高学习效率、且能被低年段孩子所接受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需遵循“五为”、“四可变”、“四不能变”的基本原则。

五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兴趣培养为基点,以扎实基础为主要任务,以启迪心智为原动力,以能力形成为目标。

四可变:学习课次可变,学习方式可变,学习时间地点可变,评价方式可变。

四不能变: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不能变,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客观现实不能变,学科的本体(学习并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不能变,课程的目标(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不能变。

三、“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式及其说明

1.“基本流程式”图解

2.“基本流程”说明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

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活学习活动中心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部分体验”指分课或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如:或利于训练朗读的,或利于练习口语交际的,或利于启迪心智的,或利于丰实想象的,等等)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单课或分块学习时,注意课外资源的充分利用――课外积累为课内学习服务。

“整体感悟”,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识字,写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课文内容的理解,美、情、理方面的教育与感染,等等)?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识字写字的本领,背诵、积累的本领,听、说、做的本领,等等)?在此基础上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四、“单元整组教学”特点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成功应试”为主要学习目标的那些年,“课本”既是学生的“知识袋”,更是教师的“考本”。师生都被囿于课本之中:教师授课眼睛只得盯着“知识点”,脑中想如何将“知识点”变成练习题,所以,得不惜将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肢解成一个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精心”编制的题海中机械“操练”。因此,传统的教学多年一贯制:依课次逐一进行,课课使力“公平”,生怕哪里“操练”不到位而影响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形下,师生在疲于“奔命”之后,仍效果不佳:学过的字词不会认、写,课文不会读、作文不会写者有之;除了能做几道题,兴趣寡淡者有之;除了等待教师给予、懒于动脑动手者有之;以为“答案”只有唯一、思维空间狭小、无触类旁通之能者更有之……

与依课次逐一平力教学活动相比,“单元整组教学”有如下优势(亦可称“特点”)

1.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单元整组教学”便于从整体入手,借助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这个单元内容怎么都讲这个呀?一定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吧?),促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体验”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逐渐形成。

2.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单靠课堂“言说”。“单元整组教学”,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如图片、文字、他人语言、环境等)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

3.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低年段学习目标中多处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它是积极主动学习、形成求知能力的原动力。孩子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进入小学后,要有目的地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学习形式发生了变化。如果教师过多地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们,易使其身心疲惫。“单元整组教学”可有效调剂孩子的学习“胃口”,有效“刺激”孩子的求知欲望。如“部分体验”课,可尊重孩子意愿,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内容学起,若在选择上有分歧,可乘机开展学习竞赛;“整体感悟”课,为他们搭起“成果展示台”,进行擂台赛,让孩子们不断播种“兴趣”,不断收获“喜悦”,不断滋长“自信”。

4.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更新快的时代特点,为迎接高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准备。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学会学习刻不容缓。作为具有“工具”作用的语文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它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0%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0%左右。课时减少,可阅读量增大――一至六年级现均为30篇以上,中高年级部分课文增长,低年段还不包括识字课。所以,除必须研究长文短学外,还要研究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现能力的迁移。然而,这种“能力”不是说来就来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平地起”,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单元整组教学”可借助教材编写优势,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均能获得不同的质和量。因为以往“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灌输、训练学生会答题为目标的,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厌烦病”(能力强的不愿反复听,能力弱的仿佛听“天书”)“依赖病”(“没学的我不会”)。

5.有利于识字巩固率和识字能力的不断提升。

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使学过的字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复现,能达巩固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不断接触没学过的字词,为学生提供由初识到熟识的机会。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求教。为“单课体验”课中补充知识和“整体感悟”课中的“成果”展示竞赛活动做准备――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有意无意的学习活动,既可避免机械的反复“劳作”,又在长知识的同时长能力。

6.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是说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是其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单元整组教学”能集中把握“专题”――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阶段,再到“整体感悟”阶段,课内持续反复渗透,课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从“感知”到“体验”,从“体验”到“感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

总之,“单元整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为他们从模仿着学到创造性地学、从单一认知到多元思维创造了更多有利的条件。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利有弊。在实验中它留给了我们诸多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如――

1.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单元整组教学”的主要思想注重整组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教师随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活动需要将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时空、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全方位开放,来自学生方面的许多知识信息、方式方法,随时会涌进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对整组教材心中一盘棋,对孩子的意见要能虚心采纳(尊重孩子、保护其自尊心),而且要灵巧地选用(适量、适度)。这些,都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厚实文化底蕴,扎实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形式。

2.它更需要重视家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低年级儿童因年龄、生活范围、认知能力都很有限,需借助外力从课内走向课外――家庭、家长是首选的课外学习资源。每个孩子都生长在不同的家庭,语文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若能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学习将获益匪浅。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这块资源地,通过各种形式沟通信息,共同帮助孩子走上自主获取知识的坦途,即使家庭条件(成员的文化素养、品质修养、职业性格、生活习惯,等等)参差不齐。

3.它更需要潜心“因才施教”的研究。

“单元整组教学”注重整体感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巩固知识,注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天资有差距、家庭条件在短时间难以得到改善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挑战。如果把握不好,良莠距离会越来越大。这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爱心一致,要求不一,方法有别。

4.它更要求处理好扎实基础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无论是字、词、句基础的掌握,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有一定跨度,很容易顾此失彼,即:注重语言形象的整体把握,易使词句理解过于淡化;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易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本末倒置……时间一长,有可能使部分学生或养成惰性,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只追求思维猎奇,对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基本功则不屑一顾。这需要教师始终不忘“语文教育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注意在打好语言基本功的起始年段,力避“揠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的发生。

实验组成员:陈青陈祖兰杨小军蔡兰芳徐宇红

文字整理:周美桂 蔡兰芳

“单元整组教学”教例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明确关于学习本组教材而将进行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能力。

3.情感目标:对本组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录相播放《自然风景》、《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相关片断并配上解说词。

2.教师相机引读单元“导语”: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

[创设情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相机导入课文:多媒体逐一出示课文插图,略知内容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秀丽神奇。

2.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听配乐录音、随读、自由读、小组合作听读……)、阅读本组课文,把自己最喜欢读的一篇多读几遍。

3.相机提出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专题搜集相关资料(图片、文字介绍等)以补充课内学习;做与本单元生字相关的词卡,句条(多少不限);准备“展示台”所需要展示的课外学习成果(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古诗、短文、图画、谚语、日记、标本等)(巩固识字,积累运用语言)。

[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了解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单元主题。当孩子情感被调动起来后,趁机提出课外学习要求——情之所动,力之必至。]

第二部分:部分体验(十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37个生字,会写45个字,积累课后练习中的词句和古诗中的名句,背诵部分课文。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简单的观察日记。培养按要求搜集、选用资料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信能力等。

3.情感目标:通过对大自然有关知识的了解,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通过参加展示课内外学习成果的活动,培植自信,体验“劳动”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第17课——语文园地五。

三、教材整合形式:依据学习内容的相关密度调整课次。

四、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及教学流程。

一至二课时:《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宽带网”+“展示台”

(一)学习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大自然、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乐于“展示”学习收获。

(二)学习重难点:识字写字;读诗背诗、激情;培养留心观察大自然、发现科学知识的习惯与能力。

(三)学生课外学习准备:搜集一些气象谚语、动植物标本和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短文或图片、资料(可做成知识画报);了解更多辨别方向的方法;做课外识字的词语卡片或语句条。

(四)学习流程:

1.激趣,初读:

(1)同学们,如果你在城市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呢?要是你在茫茫的野外迷了路,那可怎么办呢?学完课文后就知道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交流初读的体会。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请把你了解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选段,细读:

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3.倾听、品读:

读后把你读明白的内容讲给同学听,并按你的体会把你喜欢的一节读给老师同学欣赏。

4.推荐、连续:

推荐刚才选读得好的同学把课文串联起来读,其余同学听听,课文告诉我们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

5.小组合作,研读:

[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从而读出情感,读出味道。]

6.你还知道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吗?(小组交流,指名说)

7.展示交流

①课件出示“宽带网”内容及“展示台”内容并配音,调味激趣。

②小组内展示各自搜集的相关资料,带读自己做的词语卡、语句条。

③小组内评选出最优图片资料、标本,利用投影向全班介绍,并带读词语卡、语句条。

④展示“自然知识小报”

[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在“展示活动”中培植自信;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补充课内,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

8.指导写字(略)

9.课外实践活动:将搜集到的图、文、标本、小报等资料贴在班级“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展示栏”中。

三至五课时:《最大的“书”》《古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认识19个生字,会写2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读好人物对话;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兴趣。

(三)组织学习活动的基本策略:

1.指导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搜集诵读一些赞美大自然的秀美的古诗或名句。为课文语言文字对学生情感兴趣的调动、感染作铺垫。

2.从课题打引号的“书”一词切入,引读激趣:①“书”为什么加引号呢?自由读文,在文中找答案,看谁找得快。②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读课文找根据,看谁找得全。③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伙伴对读找答案,看谁找得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自主合作读书思考的能力。

3.通过读中悟、猜中想,进一步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进行人物对话表演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或参与进去,以自己盈满激情的语态感染学生,并有意识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4.借助多媒体和过渡性语言由“神奇的自然”场景引入“秀美的自然”场景,通过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杜甫草堂的多姿多彩的情景进一步感染学生。有了以前的学习基础和情感铺垫,感情诵读《古诗两首》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教师无需作过多的讲解或渲染,重点应放在识字和背诵上;同时注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体味古诗与散文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美。

5.相机进行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内学习的重要补充,如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互读自己找到的赞美大自然的古诗或名句;使课内学习成为课外学习的有益指导,如畅谈自己的理想,绘画自己心目中的大自然等。

6.“识字”的集中指导可放在初读课文时或熟读课文之后。因这两课同是描写“大自然”;一个神奇一个壮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浓厚,应以不中断“情感线”为佳,且识字量也不大,所以,不宜放在课中进行。“写字”应放在课文学完后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六——七课时:《雷雨》+“读读背背”

(一)学习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朗读课文,能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初步认识二十四节气;对了解自然知识及观察天气有兴趣。

(二)组织学习活动的基本策略:

1.课前搜集并整理各种雨的文字或声像资料,感受不同雨的特色。

2.从交流收集的资料切入,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雷雨图”,让学生猜猜图上表现的是什么雨,并说明理由。从而自然引出课文描写雷雨的语言文字。

3.《雷雨》一课整体上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布局的,在写雷雨中时,又是按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的天气变化来安排。条理非常清楚。在读通课文之后,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感悟作者这种条理清晰的写作思路。

4.学生自由勾画、朗读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句,从中体会雷雨前后的不同特点,试着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在小组内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之后,播放课件,借助声像资料再次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感悟,达到通过声音、气势表现雷雨前后不同景象的朗读效果。

5.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还要结合课后“读读抄抄”引导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6.就课文中提到的“彩虹”等,相机进行课外知识拓展方面的引导。如:你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为什么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等。引导学生课后搜集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谜语、诗歌、谚语等。

7.《节气歌》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已经知道的节气,再把《节气歌》和后面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对照着读,了解每一行文字中讲了哪些节气,还可在课外翻看挂历,具体了解二十四节气分别在哪一月的哪一天。并把自己知道的这些知识讲给家长听。

八一—九课时:口语交际+“写话”

(一)学习目标:积极参与交际,从中了解到更多的动物趣事,能把想说的内容写下来,再与同学交流,在交流、写话,再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说与写的能力。

(二)组织学习活动的基本策略:

1.教师用充满感染力和诱惑力的语言简单叙述动物世界的奇妙,并播放“动物世界”光碟,让学生随录像片断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奥秘。以此诱发学生说的欲望。

2.教师进一步讲明交际的内容和范围。如: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你了解哪种动物的习性?和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讲给大家听好吗?

3.选定要讲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谈,要求同学讲时用心听,有不明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补充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4.组内推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或补充。对于提问和补充,教师也参与进去或推波助流,或调控局面,避免借题发挥或跑题太远等现象。

5.由说到写,实现迁移:让学生明确是把自己刚才讲的写下来,消除畏难心理。之后互相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听同学的意见,再修改。

6.办一期“佳作欣赏”板报,或将修改后的写话作品读给爸爸妈妈听,请家长分享写话乐趣,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第十课时:《课文园地》中“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栏目中的前两项,及展示学习这一单元以来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了解到的有关自然的知识和读的有关自然方面的书籍等。(具体教学流程略)

第三部分:整体感悟(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回顾单元学习内容,巩固识字、写字、背诵、词句、积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简述学习本单元之后的收获,交流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观察、搜集、积累)的方法、途径,积极参加“展示活动”。

3.情感目标:培养自我表现的欲望、胆量,持续学习兴趣;升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整体回顾交流

(1)引导学生分读全组课文:你最喜欢哪篇课文?为什么?把你读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本领?

[回顾全组课文,再次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朗读等诸多才能的机会,并复习全单元学习内容及主要知识点,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2.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专题,分组进行课外阅读的文章或书目或搜集资料的途径等交流,并汇报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

[通过交流合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掌握课外语文学习的途径、方法。]

3.组织参观班级“热爱大自然”专题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栏(包括学生的课外识字、阅读书目、搜集的图片资料、知识画报、书画作品、写话等诸多方面的成果。)

[以精美的展示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课例提供:徐宇红杨小军 文字整理:杨小军徐宇红)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