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苏教版: 突出年段特点 培养阅读能力——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孙景华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相关知识积累 >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介绍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4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二)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者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所谓“三维整合”,就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整合“三维”目标,如上文谈到的人文思想教育,要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这4个重点项目的学习等来完成,而不是把语文学习搞成“三张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又经历、探究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并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所谓“统筹安排”,就是这4个重点学习项目不是一个单元安排一个知识点,而是合理地分散安排在两个学年各册教材之中的。如本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练习,除了几乎每课都安排了读写词语练习外,还安排了背诵课文8篇,占本册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中年级阅读吸收、积累这个重点之重点。另外,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学习,在本册教材中,涉及的篇目也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所谓“因课设练”,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我们的阅读教材都是文选式的。入选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或联系,但其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的训练点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等,其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每篇课文安排的训练重点均要适合每篇课文的特点。如果一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强行统一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要么可能因练伤文,要么可能因文伤练。因此,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中年级段的四册教材均突破了“单元训练重点”的束缚,因课设练,即每课除了安排朗读、写字、读写词语等练习外,还根据各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了“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思考,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练习,有些课文,还同时安排多项或综合练习。

所谓“多次重复”,是说一个学习重点不可能通过一两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必须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这是因为一个重点学习项目,仅靠两个单元的突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要靠日积月累,反复习染才能形成素养。如上文在“统筹安排”中谈到的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编排思想。

所谓“螺旋上升”,就是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学习重点,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逐步提高要求,螺旋式上升。这4个学习重点虽然在本学段的四册教材中反复出现,但其练习的要求不断提高,诸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都能明显地看出其学习的要求梯度。

(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那么,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材编排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都有明显的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 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 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查字典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但那仅是就安排的内容而言。下面笔者还想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如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都涉及到了,从各题的训练看,是单项的;从整个单元来看,又是综合的。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

二、教学建议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下面,我想就如何落实好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谈谈肤浅的想法。

(一)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一是前后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联系”,通过联系形成聚像,把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循规蹈矩”和“魅力”两个词语,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老师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课文内容学习理解,就会化难为易。如对“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了在这方面给教师们以启示,本册教材通过练习设计作了一些暗示。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三题,“读读抄抄,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描述雨景词语的归类理解和运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更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1)学文明法。如何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明白了这个方法,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勤“查‘无字字典’”。

(2)激活生活积累,实现相似匹配。联系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相似的经验,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相似匹配,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如《特殊的葬礼》第三自然段,前半段生动地描述了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后一句话写了游览的人们在瀑布前“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人们在瀑布前怎样的“流连忘返”?这就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想象“流连忘返”的情景。这样的“移情体验”,学生的阅读就会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3)学用结合,用中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语文,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学用结合,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理解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关于阅读中语言的学习,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提高。“学用结合,用中理解”,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这一理念。如不但安排了相应数量的词语造句,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小练笔训练,诸如选词写话、模仿句式写话等等。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工具书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二)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学生通过审题,就可能提出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课文中全神贯注地寻找这些答案。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可能通过初读,就会知道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过细读,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等;通过深读,还可能领悟到只有伟大的黄河,才能造就出伟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等。

(2)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其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3)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朗读”等训练才能落在实处。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类的问题入手。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和《我的菜园》,都是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读书圈画,用演绎的方法,对课文的内容推演引申,铺陈展开,把书读“厚”──使护士长叶欣的形象逐步地丰满高大,使“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地活在学生的心中。“默读课文,说一说曼德拉为菜园做了些什么,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则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用归纳的方法,把书读“薄”──既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感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三)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默读,作为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地训练才能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默读的要求虽然只提“初步学会默读”,但与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的要求相比,是有着“质”的提高。因为“初步学会”就是能够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即将进入高年级学习的本学期阅读教学,除了要达到上述的要求以外,还要逐步渗透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如何“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呢?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要整合教学环节。汉语言学习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整体把握。而作为阅读学习,不管是“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还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需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联系和把握。上半个世纪肢解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不但使语文学习患上了“丧魂失魄症”,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地联系和把握”,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整合教学环节,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瞻前顾后、上挂下连地阅读思考,从而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等深入地感悟,甚至产生出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理解。如《祁黄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有的老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把握人物的形象入手,要求学生阅读感悟,讨论探究,说说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这个总体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放手读书,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引用悼公的话,祁黄羊是一个“出以公心”的人,具体表现在他向悼公举荐人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等事例上;接着,得出祁黄羊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的人,具体表现在祁黄羊“担任中军尉”时,“晋国的力量比较强大”;然后,又相继得出祁黄羊是一个英勇善战、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其依据是“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是一个主动让贤的人,其依据是“腿脚落下了毛病”就“请求”“辞职”等。实践证明,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落实,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提高和形成。

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就一般情况而言,时间和效率是成正比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决定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和文本。也就是说,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性标志,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环节,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作为小学中、高年级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默读的过程,是一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的心理活动过程。要完成这个心理活动过程,没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是不行的。默读训练,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中强调指出的问题:“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当然,从训练默读速度的角度来说,也并不是留给学生的时间越宽松越好,本册的默读训练应该予以适当的注意。但这不是小学中年级默读训练的重点,提高默读速度的前提是提高默读的质量。

3、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好习惯。默读不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瞻前顾后”、“圈画批注”、“探究发现”等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除了上文谈到的有关建议外,还要通过默读训练,把中年级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整合起来,通过默读训练,深刻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深入地探究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默读训练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强调的那样,读书要做到“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不要“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逐步养成“三到”的好习惯:“眼到”──字字入目,词词过心,能够敏锐地扑捉到关键词句;“心到”──瞻前顾后,潜心会文,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手到”──圈画截取,标记批注,摘记评价等。

(四)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

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优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落实。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本册课后安排的读写词语训练,大都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抓好这些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对于丰富学生语言储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这个任务作为本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训练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提高。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如《燕子》一课,不但词汇丰富,语言优美,而且句句段段鲜活精彩,都是学生积累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记课文中的精彩句段。通过摘记,让学生既进一步体会、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又深切地感悟到如何写好动物外形和活动的方法,如何进行环境描写和衬托等等。

3、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朗读背诵,把“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整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最后一册,如何完成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这是本册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通过这册教学,圆满地完成这个过渡任务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把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落实到位,即在落实本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优化措施,有针对性地强化弱项,提升强项,保证在每个学生身上不打折扣,不欠账,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其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