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青阳县教育局 施麒俊
《小马过河》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童话故事,很早就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现存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3课。从小学到现在,我一直在回味这个故事,故事本身浅显而直白,然而带给人的却是不断地思考,是智慧人生的口语化,对现实人生的启迪颇深。随着阅历的增长思想的丰富,重新捧读《小马过河》,在意味隽永的背后,生发着关于做人的种种思考。这则几乎是所有50岁以下的中国人都读过的童话故事,曾影响过几代人的成长历程。
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它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要它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象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象松鼠说的那样深。故事告诉人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独有偶,今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就与《小马过河》有密切关系。内容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本,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且不说大是大非大歌大写的高考,那是速成的功利性的东西。还是说说个人的体验吧,因为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个性化思想的形成过程,你所阅读的信息与你储备的思想产生碰撞,思维就会产生灵感火花,感发的深度因人而异。《小马过河》带给我以下四个方面的启迪:
启迪之一:做一个真的人
童话中各种动物讲的都是真心话,小马也都听进了真心话,这则童话简直就是为说真话提供了偌大的背景,老牛说的是憨厚的真心话,小松鼠尽管没有设身处地替小马着想,但它在情不自禁地呵护着小马年轻的生命,马妈妈则更是真心地期望着小马快快成长。
真是人的根基,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底线。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一个人最基本最起码的品质。真是本色的,原始的,朴素的,没有伪装,没有雕饰,自里而外彻头彻尾是透明的清纯的。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一直伴随着对真的向往和追求,自古而来的人类精英们,一直为真理而殚精竭虑舍生忘死,甚至被处以十字架下的绞刑。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真的生活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教育的门槛和目标;鲁迅先生做文章的态度和思想都是至真至诚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李白作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任胸中情感的流淌,没有丝毫的伪装和矫情;陶渊明做人做官做诗都是真诚的,他做官是“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当官场成为他心灵羁绊的时候,他会掷地有声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刻“解印绶去职”,他作诗也直写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难怪苏东坡称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闲之,贵其真也。”真情毕现,率意而为,兴尽而返,可见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性情中人。
做一个真的人是做人的第一个准则,一个真人立身处世所作所为,应该是说真话,做真事,抒真情,求真知。然而,我们世界上许多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由于“伪”的盛行,“假”的充斥,所以真才显得弥足珍贵,商品时代是物质时代,更是利益时代,许多人利欲熏心,真诚和善良被遮蔽,听听《焦点访谈》的暴光,看看身边人的交往,你会觉得真诚的堤坝在崩溃,正因为真诚在不断瓦解,所以虚假和伪善才有流行的市场和生长的空间,什么产品有利可图,什么地方就充满了假冒伪劣;官场上不仅仅要做到脸皮厚心肠黑,还要善于伪装,钱能通神的古训使得买官卖官有了交易的准则,官能够买卖,人就有了变异,异化的结果是,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真人变成伪人,折磨成丧失人性的非人。中国人好讲面子,这个面子就是伪装人的外衣,是掩盖人们假仁假义假心假肺的假面具,人情之假官场之假市场之假,以至官场中人把假话说得慷慨激昂把假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市侩中人把虚情假意粉饰得密不透风,言不由衷而又严丝合缝,难怪黎明先生说正人君子是这样一种角色:“皇帝夸你是忠臣、同事赞你是谦谦君子,下级颂扬你礼贤下士,百姓呼你是大大的清官。你是父母面前的孝子,子女面前的严父,妻子面前的贤夫……最后,你是自己面前的空壳。”当丹麦的皇帝穿上“漂亮”的新装在大街上兴致勃勃举行盛大游行的时候,只有天真的儿童将真话脱口而出,而王公大臣们则是一片虚伪的赞叹声。处在伪善盛行的时代,我们的校园还是一片净土吗?我却隐隐觉得虚假伪善的病毒已经开始侵蚀天真而稚嫩的心灵。
在流行假冒伪劣的时代,你的货真价实何其不值钱!
在普遍不讲道德的时代,你讲道德何其艰难!
在普遍不讲真话的时代,你讲真话何其艰难!
启迪之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自身独立是生物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生物成长的内在必然要求。然而,成长须经历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双重转型,小马正处于全面成长的前夜,小马独立做事就是独立做人的前提,对于小马来说,渡过小河就是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和障碍,就是实现彻底独立的前夜,智慧的思考和勇敢的实践,是独立过程中的必修之功夫。
独立有两种类型,一是物质上的独立,一是精神上的独立,这两种独立都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正象“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须亲口尝一尝”、正象你要学会游泳你必须下水呛几口一样,你必须独自亲历实践。物质上的独立借助于赖以生存的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精神上的独立则是个体思想的形成,而世界上许许多多人的独立充其量只是物质上的独立,那只是低层次的独立,即完成自身生老病死的人生轮回而已,他们只知道追逐物质金钱,也就是说物欲既是他们自己身体的需要,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渴求,他们觉得人生在世,无非是谋一个好职业,娶一个好妻子(嫁一个好丈夫),建一所好房子,买一辆好车子,儿子争气,身体健康,幸福生活悠久而绵长,除此之外,别无他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独立才是一个人追求的人格境界。
中国人缺少的是精神上的独立,缺乏个体独立自由的精神,缺乏思想平等的观念。自古而来的儒家文化重视的是人的伦理性社会性和集团性,而忽略了人的精神的独立性、思想的民主性和地位的平等性,倡导的是共性的规范,抹杀的是个性的特征。诸如一个人,你首先是道德中的人、伦理中的人,重礼而不讲理,你处在什么角色地位就要守什么规矩,你是党派集团中的人,你得党派集团中的章程;在家中,你首先得作为人父人夫人子的存在,作为家庭或家族中抽象的角色存在,然后才是自己本身的存在;官场中迎来送往不仅讲究礼节,更得讲究等级,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决不允许你个性思想的肆意发挥,精神上你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你的级别才是让人刮目的标签,你的官越大你被钳制的越死,精神上丝毫没有独立自由的空间。
独立和自由是一对孪生姊妹,独立需要民主平等的土壤,独立需要自上而下的氛围。在一个专制和独裁的社会里,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独立公民的。而西方社会讲究民主讲究人权讲究独立,当然它也有自己的渊源,西人信仰基督教,而在教会中,除了上帝耶稣之外,每个信教者不论官大官小都是平等的,直属于宗教团体,破除了家长家族之间隔。梁漱溟先生说“根本上中国是无数家族藉伦理联锁以成之社会,纵然增加武力成分,亦还变不成阶级统治之地缘国家。它藉礼教维系一消极相安之局,就在这一瞬间,一面有几分民主,一面却断送了政治。”东方和西方民主独立之特点都源于各自先天的成分,在各自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积淀而成。
而不论何种体制,不论何种文化背景,对于一个人来说,独立是他的成长标志,是衡量成熟与否的重要表征,是迈向崇高境界的必由之路。所以,独立与奴性无缘,与流俗无关,独立不是独断,独立不是专横,它更重要的是与精神和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小马的行为和思考无疑给人留下了关于独立的启示——做一个独立的人。
启迪之三: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真是独立的前提,独立是有思想的前提,只有人格独立了,才有自己的主见,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小马面对众说纷纭的建议,行为上不知所措,思想上似是而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小马的失误在于没能对各种意见进行深入分析,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在妈妈的点拨下才豁然开朗。或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或者“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小马在非常谨慎的情况下,既没有轻信也没有盲从,从这点上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这是富有哲理的论断,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的道理。
让思想成为一泓活水,时常激荡在心头,翻涌在脑海。世俗的金钱、名誉、地位都可以没有,却不能没有思想。卑琐匆忙平庸可以绊住人的身体,却不能桎梏思想之泉的流淌,心灵生活没有思想,就好比人的身体没有脊梁骨一样,思想的卑躬屈膝精神的庸俗不堪,这种人充其量只是生物的人。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想可以让你挺起胸膛走路,可以让你厚积而薄发,可以让你的心灵永远年轻,让你的生活永远的鲜活下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正是靠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实现了亘古存在的生命,超越时空的界限回荡着遥远的绝响。学者周国平给思想者一个很好的定义,所谓的思想者是指:“第一,拥有既具有根本性又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第二,拥有既具有哲学性又真正属于自己的眼光。”第一是宇宙的关怀,第二是哲学的观照,这两点若能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就是不折不扣的思想者。
而现实中很多人只是人云亦云,说话拾人牙慧,写文章抄来抄去,不断的重复别人的思想,惟独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只是随波逐流,很少在生活中掀起浪花创造旋律,呆板的生存平淡的过活,墨守成规而逍遥自在;他们做惯了顺民对叛逆而异常冷眼,坚守习惯程式和秩序,自己没有胆识却反对别人的勇敢。有思想的人,即使处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纷繁世界,却能清醒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思想的领导能培养善思想的下属,有思想的教师能培养敢思想的学生,有思想的老板则能带动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更新换代。托尔斯泰说“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智慧之光将永远笼罩着你。
启迪之四:做一个设身处地的人
设身处地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换位置思考问题,退后一步天高地阔,退一步并不仅仅是忍让,还有从迷失的零距离中抽出身来,作远距离的静观默想之意,要拨开迷雾,澄清泡沫,不能仅钻自己的牛角尖,还要顾及他人的象牙塔,也就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象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变换角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说将心比心情同此理是感性体验的话,那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则是理性的分析,感性和理性的浑然融合则是启迪心智获取规律的钥匙。
老牛和松鼠的错误,在于没有从小马的视角去想问题,虽然它们所说的都是真实的理由,但在别人身上则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小马初初入世涉世经验不足,对世上的纷纭世相看不清说不明,对各种各样的思想言论莫衷一是,这也情有可原,小马的失误关键是老牛和松鼠意见的出发点,没有从比较中得出各自“深”“浅”的理由,其实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真相大白,这里就充分体现了设身处地的重要。
设身处地不仅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涵养,是生活的境界。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己察人是一种胸怀,推己及人是一种境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人家也会象你一样不希罕的;而“己所欲,施与人”也不是文明社会所需求的,你所想要的东西,别人就一定会希罕吗?这种把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别人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强奸民意的味道,所以也不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尊重个体选择的权利,营造双向选择的氛围,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又要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的确,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加于他人头上,时代发展了,人的个性丰富了,评价的标准多元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不要滥施与人,这才是理智的思考,明智的抉择。
当然,一味把自己放到圈子之外,一心替别人着想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主义,曾一度把人的个性远远拒之门外,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定要服从于阶级和政权的需要,抹杀了人的具体个性,强调高度统一的人的概念的抽象性,为了政治的某种需求,进行着可怕的心理专政,颠覆着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这是对人性的蔑视,剥离了活生生的人,图解成所谓纯粹的人。这种以共性代替个性的做法,与我们所说的设身处地相差甚远,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相差甚远,只有将个人的精神生活、行为实践与时代要求、社会利益密切结合的人,才能享受到生活的莫大愉快,才能砥砺人生到达理想的彼岸。
做一个设身处地的人吧!你会得到身心的双重快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