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海伦·凯勒》是在读师范时,在一本故事书中了解了海伦是美国的一名女作家,很小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成了一个又盲又哑又聋的女孩。仅此而已,没有其他的感受。
第二次接触《海伦·凯勒》是在几年前在家看电视时偶然看到了一部相关的动画片,不过那时我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倒是被她的家庭教师沙利文老师教她认识“水”的情节所吸引。沙利文老师把小海伦带到喷泉旁,让小海伦把手伸出去,一股清凉的水在她手上流过。沙利文老师先在小海伦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接着让她用手指触摸老师的嘴唇学习发“水”的读音,在沙利文老师耐心地引导下,小海伦终于读出了“水”。看着这个情景我不禁感叹:“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教孩子发音啊!”
第三次接触《海伦·凯勒》是在今年寒假里我借了五年级语文下册,打开书本看到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我把这篇课文读了两遍,对这个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文截取了海伦·凯勒幼年生病、在沙利文老师帮助下学习盲文、在萨勒老师帮助下练习说话、最终获得成功的几个片段,集中体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读完课文以后,当时就想:到时候怎么教这篇课文呢?我想到了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悟人物的精神,想到了要让学生了解她的作品,想到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身残志坚的人物。于是,我在网上到处找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张海迪、邰丽华的事迹介绍。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我赶紧把它们下载保存到了我的文件夹中备用。
第四次接触《海伦·凯勒》就在前几天教这篇课文时。教学之前我做了如下工作:
读第一遍,了解课文中难读的字词句,预计学生可能读错的地方。读第二遍,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读第三遍,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体会人物在遭受厄运后不屈不挠地学习和对生活的热爱。当我读到第三遍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为她不幸的遭遇感到非常难过,我又被她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在游艺活动课上我组织学生做了两个游戏,一是闭上眼睛从走廊里走到教室里;二是蒙住眼睛到黑板上写字画画。在做第一个游戏时,我问几个停在走廊里的孩子为什么不走,他们说害怕撞到东西,害怕摔倒。我又问走进教室里的几个孩子什么感觉,他们说感到一片漆黑,感到很寂寞,感到很孤独。做完第二个游戏,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感受,他们说蒙住眼睛写字画画太难了。
1.指导学生读好课文;2.亲身体验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艰难;3.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走进人物心里,感悟人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热爱。
师:是啊,那天我们做了两个游戏,只是一节课时间就觉得害怕、难受了,何况从此以后小海伦将永远看不见,听不见了,这是多么可怕,多么痛苦的事啊!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读得正确而流利,声音很响亮。同学们,你感觉到小海伦的痛苦了吗?
生:我从“不分昼夜、拼命、不停地”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小海伦像一个饿极了、渴极了的人到处找吃的、喝的一样读盲文。
两名学生起来读,在读的过程中强调了上面说到的一些词语,读得很到位。
师:我请三个学生上来,闭上眼睛,把手放在我脸上,用手指触摸我的嘴唇判断老师读的是什么词语。
指名三个学生试验,我说的是“美好”,结果一名学生说不知道,另两名学生一个说“爸爸”,一个说“盲哑”,等我公布答案后,他们才恍然大悟.接着我又让其他学生自己找伙伴试验。做完试验后他们都感受到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实在是太难了.
(三)让学生读出还有哪些语句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海伦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身残志坚的人物,再由老师简介张海迪、邰丽华,最后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学生。
通过教学这篇课文使我进一步感悟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应做到:首先,教师要反复读课文,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心灵世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如果将自己置于文本之外,只像旁观者一样作些客观介绍和分析,空洞说教,就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田。其次,要以情感为动因,触及学生的情绪,促发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第三,要进行师生互动,只有在互动中才能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才会闪烁出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美。第四,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学生身临其境,有了切身体会才会感悟到课文的内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