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乔玲
今天又得到了一次观课的机会,我校的许老师指教了《触摸春天》,这也是我今年第二次听老师上这节课。上次在区语文优质课竞赛中有位年轻的老师上了这一课,老师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语句时,没能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小女孩安静的内心,听后感觉有点遗憾。课后找来这篇课文仔细读了读,深深被文章中的“安静”打动了。这是一篇新入选的教材,作者通过自己的双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个可爱的盲童在小区的花园里奔走流连,连翩飞的蝴蝶也被着个灵性的小女孩吸引了,停留在她的手心,让她在这个美好的早晨享受了一次生命的特殊经历。
今天在许老师的课堂上,我再次经历了这种感动,在此撷取课堂中的点滴谈谈我的感受。
课前许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的预设——让学生在家模仿盲人做一件事,让学生从自身的体验中感受盲人的不便,为课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开课之初,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文中要求掌握的生词用小黑板出示出来,让学生轮流认读。在这个环节,许老师有一个设计很巧妙的地方。在黑板上书写词语时,匠心独运地把文中描写春天的词语“花繁叶茂、缤纷、多姿多彩、浓郁的花香、清香袅袅”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出来,引导先读再分辨这些词语的特殊之处,然后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想像画面,为学生进入文本创设了情景。
接下来许老师按照从整体入手的方法,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并且把写盲童安静的三件事——流连花间、意外捕蝶、放飞蝴蝶板书在黑板上。我不是很苟同许老师的这点做法:让学生在读了一遍课文(个别学生读,其他的学生还只是听了一遍)的基础上就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试想,学生对全文还没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又怎么能说出文章的中心呢?即使说出来,那也是从课外参考书中找到的,缺乏学生的亲身体验与领会。那么知道答案又有何意义呢?
当学生找到了文章的结束段“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总结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时,老师随即把写着这段话的黑板悬挂出来,让学生先读再体会意思。看到许老师这么处理这一段,我有些不解。老师把这段话放在这里理解,意图是什么?对这段话的理解是不能游离于课文之外的,就连文中的作者也是在看到了盲童安静后,得到的这番体会。我们的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那个美好的早晨,没有走进安静的心里,怎么谈得出体会呢?
为了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描写盲童安静的三件事,许老师采取了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批划打动学生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文中写安静流连花间的语句:“安静在一棵月季花前停了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学生找得很准确,此时,如果老师能在这里让学生用心地再读读这些句子,他们一定能从那些关键的词语“慢慢地、极其准确、伸向、穿梭、流畅、磕磕绊绊”中感受到安静纯洁的心灵、敏锐的感觉、美好的感情。可惜的是老师在这里处理得太仓促,只是从形式上走了一趟。
在学习这一处时,有一个头戴红发夹的女生提出了一个很精彩的问题,“安静为什么只停在这一棵月季花前,而不停在别的花前呢?”老师随意用一句“那是安静的感觉”带过了。其实这正是一个引导学生走进安静内心的极好时机,却被老师放过了。
第二处应该成为亮点的是在老师提出“是什么让安静整天在花间流连?”的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很多的答案,像“爱花”、“安静的灵性”、“安静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安静对春天的渴望”等,都是一些充满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回答,但因为不是老师认可的标准答案“对生活的热爱”就反复追问,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答出了老师心中的答案,老师才作罢。其实老师只要认真倾听了学生的回答,就会从中发现多少充满灵性的感受啊。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课堂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时机,愿我们都能放大倾听的耳朵,去发现课堂中的那一支奇葩!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