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柏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表现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过,本文再此引用它,决不是要谈“喜雨”的问题,而是借此诗而谈德育。把《春夜喜雨》与德育结合起来,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或许它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德育需要恰当的时机
所谓德育,就是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上进行教育,使之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程度的一种教育。以往,人们总是认为既然对人们思想品德的提高有益的事情无处不在,那么德育也应该随时随地地进行。于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就给人以“贫”的印象,受教育者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烦”的情绪。
对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话说的内容太多或说的遍数太多并不见得就会产生与之成正比的效果。反之,如果能选择恰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或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春雨,它之所以令人喜,乃是因为它应人们的需要适时而来。春天正是播种的时候,而北方又多春旱,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此时的一场春雨当然令人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了。试想,若是这场雨是在连续几天的“阴雨连绵”之后,人们还会有喜悦之情吗?所以,进行德育的时机很重要,时机抓得好,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看时机,不分场合的喋喋不休,极容易让受教育者采取“只当秋风过耳边”的消极态度。这样的德育,只具备形式而没有实际的效果。
二、德育要潜移默化
春雨之所以令人喜,还在于它不好显示、不事张扬的性格。你看,它选择了在夜里,人们(除杜甫之外)都已入睡的时候,随着轻风悄悄地“潜”入,脉脉地滋润万物。这样的春雨,大地和花草树木得以充分地吸收。我们都见过夏日倾盆而下的暴雨,有时更是伴着狂风而来,它冲刷泥土,摧折树木,夭折花草,甚至连那些弱小的昆虫也难以幸免;更有甚者,洪水泛滥,江河决堤,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思想品德的教育有似与此。它是通过对人的心灵的感化、熏陶、渐染,使之具有对世界、人生的正确的态度、情感和观念。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一样,德育的主体也是受教育者,它是形成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的形成强调的是“内化”的过程。所以受教育者能否接受教育者所实施的德育内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那么,哪一种德育的形式更容易被接受呢?是“倾盆而灌”还是“润物细无声”?答案不言自明。
以前在我们在德育上所犯的错误就是“灌输”的成分太多,诱导的成分偏少。这使得“德育”显得太“冠冕堂皇”、拒人千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要教育我,我越要找点麻烦。一旦教育这对被教育者说“我们今天上一节德育课”,也就预示着这个教育活动要面临失败。所以,我们的手段应该力求含蓄、委婉一些,如春雨润物般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才德育的最高境界。
三、德育需要具体、贴近生活
没有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的人生是黑暗的,缺乏德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但德育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决不是仅靠开大会宣传、设置德育活动课就能达到目的的。就像下雨一样:久旱不雨就会大地干裂、禾苗枯焦;突降的暴雨仅能润湿地表,不能被充分吸收;至于洪水泛滥,就是灾害了。
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教师需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情,如关心、爱护学生,尽量与学生多相处、多交流,以增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情感沟通。即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根据不同情况,迂回委婉、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地实施教育。另外,
教育者能否以身作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是否有威望,是否令人信服,往往并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是怎么做的。古语有曰:“己身正,不令则行;己身不正,虽令不行。”
从德育的内容来说,也应该更具体、更贴近生活一些。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德育的调子定得太高,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等。祖国、人民、党、当然要热爱,共产主义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没问题,但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尊师敬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何谈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够热爱中国共产党?个人人生目标尚且不明确,如何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所以说,我们进行德育的内容,应该力求浅显一些、具体一些、更贴近现实生活一些。
德育作用于人的心灵,心灵需要滋润而不是浇灌。如果我们在从事德育时能够放低一些姿态,更生活化、具体化一些,就像春雨润物,既“知时节”,又“细无声”,才可能取得更为实际的效果。正如诗中所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