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首———泰山
教材说明
〔解题〕
泰山尊为“五岳之首”,是一座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着浓厚中华文化积淀的古老大山,素有“泰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本文描写的就是这座伟大的山。
〔结构分析〕
本文从自然风光和文化积淀等方面描绘和介绍了泰山,全文共8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泰山。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泰山的风光与文化。
第一层(第2~4自然段),写泰山的自然风光壮丽而独特。
第二层(第5~7自然段),写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语意理解〕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主峰玉皇顶海拔1 545米。在古代……到今天……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
文章的第1段简要介绍了有关泰山的相关信息:一、泰山的别称;二,泰山的地理位置;三,泰山主峰;四、在古代,泰山尊为“五岳之尊”;五、在今天,泰山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有关泰山的信息很多,作者选取了最能说明泰山地位和价值的几条信息,仅寥寥几笔,便将泰山之尊介绍得一目了然。“峻拔”,形容山高而陡。“尊崇”,尊敬推崇。“积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泰山自然风光壮丽而独特。它位于华北大平原东缘,耸立在齐鲁丘陵之上,山体厚重,山势峭拔,一向以雄伟著称。”
此段为过渡段,既将文字由介绍泰山之尊自然过渡到描绘泰山的自然风光,又总写了泰山自然风光的特点:壮丽而独特,山体厚重,山势峭拔,以雄伟著称。“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在我国东部偏北、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江淮平原相连。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富藏石油、煤等矿产资源。沿海产盐。“齐鲁”,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鲁,周朝国名,在今山东曲阜一带。“齐鲁”后为山东的别称。“丘陵”,连绵成片的小山。“峭拔”,形容山势高而陡。
“纵目四望,无限风光尽在眼底:众山似丘,大河如带;云雾飘忽足下,泰安古城恰似一个棋盘闪现;时近黄昏,西望晚霞如胭;……此外,泰山还以奇松、异石闻名。”
前文对泰山自然风光总的概括是壮丽而独特。作者选取了最佳的视角,站在泰山极顶玉皇顶上纵目四望。选取这个位置最能领悟到泰山风光之壮丽,作者以“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晚霞夕照”和“旭日东升”四大自然奇观来说明泰山风光之壮丽独特,更以奇松异石进一步补充说明其独特,使这一段简洁的描绘成为“泰山自然风光壮丽而独特”的完美注脚。“纵目四望”,尽着目力向四周远望。“尽在眼底”,全部在眼前。站在泰山极顶,远望周围其他的山,就像一个个小土包;雄伟的黄河像仙女的丝带被风吹下凡尘;云雾之下,古老的泰安城被缩小成一个棋盘般的图案;黄昏,西天晚霞如胭,破晓,东方旭日喷薄。泰山的自然风光,是如此壮丽而神奇!
“泰山上下,古雅、传奇的历史建筑比比皆是:有岱庙、孔子登临处(石坊)、岱宗坊、王母池、普照寺,等等,还有镌刻于崖壁石上的数不胜数的诗、文、题字。其中岱庙和题刻是泰山辉煌文化的代表。”
此段又为过渡段,既将文字由介绍自然风光过渡到介绍泰山的文化古迹,又从总体上介绍了泰山文化古迹的特点:古雅、传奇;泰山文化古迹的种类:历史建筑、诗文题字。在篇章结构上是先总写,后提出岱庙和题刻作为代表进行重点介绍。在介绍的方法上主要运用的是举例法。“古雅”,古朴雅致(多指器物或诗文)。“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比比皆是”,比比,到处;皆,都;到处都是。“镌刻”,雕刻。“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题字”,为留作纪念而写上的字。
“但就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天然博物馆的整个泰山题刻而言,岱庙里保存的石刻还仅仅是一小部分。”
此为一个过渡句,将文字由介绍古建筑过渡到介绍泰山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刻。泰山石刻素有“中国书法艺术天然博物馆”之誉,可见其博大精深。
“这些题刻,时间上,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到近代,代代都有;内容上,有‘峻极于天’、‘置身霄汉’等简短题字,也有……赋予了泰山在我国乃至世界名山中的独特地位。”
这段文字从时间和内容两个方面介绍了泰山题刻的古老、繁多和博大内涵。看着这些题刻,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流动,欣赏到登峰造极的中国书法艺术,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震撼力量。正因为泰山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它在世界名山中才愈显独特,当之无愧地占据着“至尊”的地位。“峻极于天”,天下最险峻的地方。“置身霄汉”,存身于天宇之中。“雄美”,雄伟壮美。“铭文”,器物、碑碣上面的文字(大多是铸成或刻成的)。
“泰山因其雄伟壮丽、气势磅礴而经常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崇高的象征。”
这句话说明了泰山的象征意义及其原因。泰山因自然风光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文化积淀古老厚重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泰山的风骨、泰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作特点〕
1.按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结构篇章,脉络清晰,层次鲜明,结构整齐。
2.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进行介绍,有详有略,使文章错落有致。
3.极巧妙灵活地运用过渡段(句),使文章浑然天成,不露雕琢痕迹。
4.运用举例法介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从课文中了解、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引用的名句、谚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泰山的相关资料及音像制品。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读通课文,标记景点。
自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课文;标记出课文重点写到的泰山的景点:“十八盘”、玉皇顶、岱庙、题刻等。
2.理解名句,游览景点。
结合“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民谚和郭沫若的诗句“危岩森壁垒,盘道上天梯”来体会景点“十八盘”的险峻陡峭;结合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李白的诗句“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来理解玉皇顶上的无限风光;结合“峻极于天”、“置身霄汉”等题词来理解泰山的文化景观和景色特点。
3.摘抄名句,积累内化。
摘抄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落,背一背,积累下来。
4.识记生字。
5.语文实践。
搜集整理关于泰山的诗篇名作、图片等资料。
资料
〔云梯〕 攻城或救火时用的梯子。
〔封禅〕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禅”。秦始皇、汉武帝也都曾举行过这种大典。司马迁《史记》中对封禅列有专篇,称为《封禅书》。
〔祭祀〕 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丫杈〕 即桠杈,树枝分出的地方。
〔碑碣〕 碑。
〔汉武帝(前156~前87)〕
名刘彻,西汉皇帝,汉景帝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位期间“独尊儒术”,以儒术为其统治思想,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加强统治,削弱割据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两度派张骞至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经济文化交流。进击匈奴贵族,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封禅、祀神,挥霍无度,徭役繁重,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农民起义频发。
〔王田池〕
位于泰山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田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李白则有“朝饮王田池,瞑投天门阙”的吟咏,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王田池临溪而建,殿庑亭阁,参差座落在三层台基之上,红墙黑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前院有“王田泉”,泉水清澈甘冽;后院为“填殿”,殿内泥塑神情各异。
〔普照寺〕
位于岱麓凌汉峰下,秀峰环抱,翠柏掩映亭殿楼阁,气象峥嵘。清人有“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的赞咏。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时建,后历代皆有拓修。寺内东院禅舍清幽,西院绿竹千竿,前院钟鼓楼对峙,中院依次有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等建筑。冯玉祥将军曾在此隐居。
〔汉柏〕
在岱庙的汉柏院内,有5株汉柏。树形奇特,扭结上耸,若虬蟠旋,苍古葱郁。“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据汉《郡图志》载,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乾隆南巡时,曾御绘《汉柏图》并赋《题汉柏作》一诗刻于石上。
〔岱庙坊〕
岱庙坊位于岱庙正阳门前,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与提督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系石作,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堪称清代石雕建筑之珍品。坊柱上镌有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意境开阔,才气豪放。前后抱鼓石上各有圆雕蹲狮两对,姿态各异,生动活泼,每每令游人驻足,留连忘返。
〔岱庙〕
泰山封禅祭祀古御道上的一座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占地9.6万平方米。城堞环绕,殿庑嵯峨,门楼高耸,气势非凡。庙以泰山称“岱庙”而得名,主祀泰山神,号称“东岳神庙”。主要建筑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铜亭等。庙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文物荟萃,游人络绎不绝。
〔岱宗坊〕
位于岱宗大街北侧的红门路南首,为登泰山的起点。明隆庆年间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为四柱三门石坊,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记》和《重修泰山记》碑。
〔经石峪〕
在斗田宫东北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的瑰宝。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壶天阁〕
位于斗田宫北,是一座跨路阁楼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扩建后更今名,盖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而得名。清嘉庆间泰安知府廷璐于阁上题联曰:“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上双柏横生,盘结向上,奇伟壮观。
〔十八盘〕
泰山登山盘路中最为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
〔孔子登临处〕
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文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个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联曰:“秦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年间洛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
〔中天门〕
位于黄岘岭脊之上,海拔847米,是登泰山东西两路的交会处。清建两柱单门式石坊跨路而立,额题“中天门”。北为黑虎庙,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中天门岭峻谷幽、景色壮美,游人至此已升“中天”,无不心旷神怡。
〔云步桥〕
位于“斩云剑”北侧,是跨中溪而建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名“云步桥”。桥北有大片陡峭石崖,题刻遍布,飞瀑直下,景色绝佳,是游人驻足小憩的天然所在。东有清代建的“酌泉亭”一座,亭为石作,内外镌满楹联和诗文,游人可从这些石刻中领略伟大的中华精神,升华心灵世界。
〔南天门〕
位于泰山十八盘的尽头,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元中统五年(1264)由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碧霞祠〕
位于岱顶天街东端的高崖之上,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它是一组高山建筑的杰作,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后更今名。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弘。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分别祀奶奶和送子娘娘,铁瓦覆盖。殿前有香亭、铜铸千斤鼎、万岁楼和乾隆御碑亭,错落有致,熠熠生辉,香烟袅袅,游人如织。
〔玉皇顶〕
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在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此乃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
〔五松亭〕
又名憩客亭,位于中天门北,因亭前有五大夫松而得名。此亭南近云步桥,北邻朝阳洞,创建无考,明、清重建。原为3间,1956年扩建为5间,1978年又翻修屋顶。
〔万仙楼〕
位于红门宫北,又名望仙楼。跨盘道而建,门楼式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明、清多次重修,1954年翻修,1973年维修门窗,1980年彩绘。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