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小学 吴新颜
今天又是我们和美语文课题组活动的日子,带着期待和兴奋,听取了小组成员针对不同课型的研讨课,讨论了和美语文如何进行多方融通,聆听了盛老师的精彩点评,感觉与和美语文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爱山的高静秋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是属于写事类文章,这类课文,叙事是重点,但是往往在叙事中暗含了一定的道理。如何在和美语文理念的引领下,引导学生把课文吃透,在显像的文字背后凸显出一定的事理,在这一点上,高老师是匠心独具。听课后我粗浅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事理融通,使情感的体会在螺旋中上升
本教学设计版块简洁、线索清晰,对文本的解读虽然只有两个版块(体会阮恒的恐惧和感受友情的力量),但是每个大版块中都有三个小的梯度,事与理的融合是在螺旋上升中逐步完成的。
在第一个版块中,体会阮恒的恐惧是抓住三句话展开的,通过解读描写哭的不同词语“啜泣、呜咽、哭泣”以及哭时的动作“全身颤抖、捂着脸、双眼紧闭、用牙齿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竭力”,在读与悟、读与说的融合中来体会阮恒恐惧程度的不断加剧。直至阮恒以为在牺牲自己来救他的朋友,让学生认识到他的担心与害怕已经到达极点。
此时教师的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在支撑阮恒战胜这种恐惧,由此巧妙地把话题切换至第二版块:感受友情的力量。还是抓住“眼睛紧闭、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竭力”等词语来切入,但是立足点变成了“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同样的几个词语,因为解读的角度不同,学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版块也是抓住三句话引导学生感悟阮恒的情感变化:害怕到极点——战胜恐惧——平静献血。
更可贵的是,高老师引导学生对情感的把握不是仅止于让学生认识到阮恒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同于写人类的文章,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领学生体会友情的可贵和友爱的力量,充分体现了和美语文中写事文章注重事理融通这一特点。
二、虚实融合,为学生的感悟推波助澜
教学中既有对文本的充分解读,但又不止于文本,随机拓展的知识和补白与文本紧密结合,对学生的感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在感悟友情的力量时,拓展的知识在过渡语中巧妙渗透:“小姑娘是阮恒在孤儿院的朋友,他们每天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看似随意的一句话,无痕地告诉学生阮恒的勇气来自于这种根植于生活中的友情。
友情的力量是很伟大的。这份友情终于帮助阮恒战胜恐惧,从阮恒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上来体会他为小姑娘献血的决心,为帮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师做了如下的设计补白:“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 )地举起来。”因为此时学生对友情的体会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教师适时地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表达出来时,感觉是水到渠成的,学生的发言很出彩,借助情感的积蓄,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发展。
我想,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认识了像阮恒这样的朋友,也感受到了友情的伟大力量。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