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教学《火警,119》的生字新词时,“拨通”这个词中的“拨”字是字形教学的难点。因为它常会与“拔”字相混淆。回想起自己就经常对这两个字辩别不清,所以课前的备课中,我特别努力,也特别小心。试图想找出一条适合学生记忆的方法来区别这两个字。但越想越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我懂得: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提供给孩子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才能更快更好地识记汉字。而如果就一味地告诉孩子:“拨”比“拔”多一撇,这样“死记硬背”办法顶多也只是一时记忆。怎么办?我突然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手插进了放在茶几上的花樽里,花樽上窄下阔,所以,他的手伸了进去,但却取不出来了。母亲用了不同的办法,想把被卡的手拿出来,但都无济于事。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想到了把花樽打碎。可是她稍有犹豫,因为这个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古董。不过,为了儿子的手能够拔出,这是唯一的办法。
虽然花樽被打破了,但儿子平平安安,妈妈也就不太计较。当她叫儿子将手伸给她看有没有损伤时,发现儿子的拳头仍是紧握住而无法张开。是不是抽筋呢?妈妈又再惊惶失措。
原来,小孩子的手不是抽筋,他的拳头张不开,是因为他紧捉着一个十元硬币。他是为了拾这一个硬币,所以令手卡在花樽的口内,小孩子的手伸不出来,其实,不是因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为他不肯放手。
是啊,当你为某一件事烦恼,你苦苦寻求方法解脱,但似乎一切都是徒劳。问题不是你所想的那复杂,只要你肯放手就解决了。如果我是故事中的妈妈,应该首先从孩子心理因素去寻求解决的办法,问题立刻迎刃而解。如果我是故事是的小孩,为何粉碎了很多机会,却始终不肯放手?放手,带来更大的释然!
为了让学生心中“区别拔、拨两字”的“花樽”不是一块块碎片,而是留下整体、鲜活的印记。我决定: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课堂上,当教学“拨”时,我自然地把“拔”字板书,十分坦诚地告诉学生:“这是陈老师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时至今日,在两字中间还经常出错。昨晚在备课时,我想找出帮助同学们区分两个字的方法,但抱歉,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只有求助大家。谁如果能给陈老师出出点子,陈老师就拜他为师,好吗?”
“哈哈,老师也有想不出问题的时候。”帮助老师、超越老师的愿望使学生一下子来劲。而孩子爱帮助人、争强好胜的心理不知不觉就被我“利用”。
一分钟的沉默之后,纷纷有小手高高地举起来。
“老师,你可以把‘拨’的那一撇看作电话线,此时已接通,所以叫‘拨’通电话。”第一位孩子发言了,儿童的思维确实令大人汗颜。
“老师,‘拔’字下面是‘友’,只有几个朋友一起‘拔’才有很大收获。”
“为什么这么说?”我禁不住心中一喜,微笑着相机提问,想看看学生能不能说出特定的情境,给大家提供联想的线索。
果不其然。“因为上一次全班拔杂草护绿活动,大家一起干,一下子就拔了四袋呢。”真感谢这位同学及时地联系了生活。
“是啊,拔河比赛时,只有朋友之间同心协力,才能最终了取得胜利。”如同触碰了思维的阀门,立即有学生随声附和,而之后思维的火花又撩拨得更耀眼起来:
“拨,可以看成一个女孩子正在盘头发,轻轻地拨弄,成了一缕缕,用手扎起来。”
“拨的那一撇就像一根油灯灯芯,轻轻拨一下就发出很亮的光。”
“拔了一根钉,木板上面就光秃秃了,那一撇就好像是那根钉,‘钉子’没有了,就叫“‘拔’出来了。”
……
【反思】上例中,尽管只是一次偶然所得,但却令我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只要给孩子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他们往往能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你意想不到的精彩。其实,“请你们出出点子”恰恰给了学生一个灵性释放的空间,提供了一次用集体的合力来化解难题的机会。在思维与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在相互启发与补充中,孩子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打通了与生活的联系,在为老师“排忧解难”中呈现出自己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流淌出如此情趣盎然的灵性与悟性。“帮助老师”,“成为老师的老师”的兴奋感与助人后的成功感无疑也为学生创造精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告诉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个人独白式的揽为已说的效果远远逊色于学生自得自悟的结果。只有给学生搭建自主发现的平台,创造的舞台,学生才能学得扎实与欢快,从心底里享受到创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那一个完整无缺、鲜亮美丽的“花樽”形象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永久扎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