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郑丽
【教材解读】
《“真美”和“真糟”》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沿着当时的童稚感受到后来的理性认知的成长足迹,向我们展示了作者逐渐理解父母不同评价、共同爱意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课文语言特色鲜明,对话较多,简洁明快。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贴合人物特点,特别是第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抓住了儿童鲜明的年龄特点,读来感觉犹如自我经历,尤为生动亲切。这既是一篇训练学生品读感悟的好凭借,也是一篇引领学生感悟父母之爱的好“例子”。
这一版块的主题是“感悟成长”,即在成长中感触,在感触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入选的两篇文章耐人寻味,两位作者都感触到了成长历程中显而易见却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哲理,从而有所领悟。
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成长。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特别是蕴涵在严厉批评中的爱,令学生不会在赞美中迷失自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解读,可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语段、重点词句,理解字词的语境意义,品读文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本语言特点,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用批注的方式品读文本,走进人物心灵。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课文以其故事性、哲理性、启迪性,吸引了编辑家的眼光,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研读课文可知,作者是通过“对比、期待、失落、反思”来构建文章的。
1、对比
一是评判对比。母亲看见十二岁的儿子巴迪写了一首诗,高兴得不得了,(点击)边读边嚷了起来:“真美!巴德,真的是你写的吗?”妈妈赞不绝口,她甚至说只有神童才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篇。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按故事情节的顺向发展,父亲也会认同妻子,跟妻子一块高兴——
巴迪写了一首好诗,“真美”!可结局并不是这样。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显然,对儿子写的诗父亲并不认为好,他思考,他分析,之后就有了惊人的判断,“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母亲和父亲的评价截然相反,天上地下。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文章中应用,它能引发思考,产生无言的震撼力量,它还能制造悬念,引导读者自己去寻获知识,寻找答案。
二是观念对比。由于母性使然,看见儿子进步,她心中抑制不住激动,用表扬,用赞语将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来,激励儿子好上加好,更上层楼。这样的教子观无疑是正确的,这样的母爱表现也没有什么不好。
可父亲的看法跟母亲不同,
他呀,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著名的剧作家,一个大名鼎鼎的大人物!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具有权威性。怎样教育儿子,他是理性的,也是冷静的,他根本不认为儿子写的诗是好诗,他否定了儿子的诗作,批评了儿子,在儿子高兴得有些昏头的时候,给他吹了一股清新的冷风,让爱落潮,让儿子在人生的路上,获得平衡的力量。
2、期待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写了首诗,获得母亲那样高的评价,叫他怎能不高兴。可母亲毕竟不是评诗的专家,这儿子很清楚,需等父亲回来,等行家回来,看看他读诗后是怎样说的。期待着——期待着那幸福时刻的到来!那么巴迪是怎么个期待呢?
1、在想象中期待。“他一定比妈妈更能评判我的诗。”小诗人脸上掠过一丝绯红,这是猜测,也是合乎逻辑的推理和期望。既然母亲都说好的诗,又有父子血缘这层关系在里面,父亲也应该一样的赞扬他写的诗才对。爸迪很是有些得意,整个下午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以迎接他的到来。想象着父亲回来读诗后给予的评价、美极了,全身心浸在甜蜜中,昏昏然,就要漂起来的样子,巴迪这孩子是多么的高兴啊!
2、在回忆中期待。文中的那句插入一点也不多余:他呀,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著名的剧作家,一个大名鼎鼎的大人物!这暗示我们,得到父亲的认可,也就等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就是最后的定论了。一个孩子如果真能获得这样的荣誉,你差不多是找不到形容词再来赞扬他了,可我们也私下担忧,巴迪担当得起如此极端的赞誉吗?
3、在行动中期待。期待的时光是难以打发的,总的弄点事情来做做把这空虚填满。你看巴迪是怎样做的,“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周围画上了一圈花边。”“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父亲餐桌的位置上。”这一切都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报告一个好消息,跟父亲分享劳动成果,然后获得一个惊喜:我的儿子是诗人了!
3、失落
文似看山不许平,是母亲把儿子推向波峰,是父亲使儿子跌回浪谷——大起大落。父亲作了那么一个评价,并且还加了极度的形容词,满腔的热情换来一盆冷水,满心的渴望换来重重的一击。巴德还不知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的人生哲理,其实,解读教材,不仅仅要解读文字,有时从插图中还可以解读出很多……看,图中的巴德抬不起头来,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本,你这个人有时就是让人闹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巴德还小,这是他学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你现在可不是在工作室里!”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如果孩子写不出好诗,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得去当诗人不可!”爸爸和妈妈为此争论不休。插图在这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看,爸爸和妈妈争论得面红耳赤、火药味十足,父亲的态度越是坚定,儿子越是失望,越是失落、越是无地自容。看,图中的巴德把头埋得低低的,脸涨得红红的,他终于再也无法忍耐。“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正是有了对插图的解读和理解,才使得学生更切身地体会到巴德的那种痛苦和无奈。
4、反思
时间是医治创伤的一剂良药。诗的“评价事件”终于过去,巴迪也渐渐长大,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了,他的视野也比以前开阔了,再转回头去审视那首“真美”的诗,平心而论,他认同了父亲的评价,父亲是客观的,他并没有错——“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反思指向内心,谁也没有告诉巴迪,巴迪自己找到了真理,他的眼睛一明心一亮,思考进一步深入。
母亲是用表扬来爱自己,来鼓励自己。正因为有了这种爱,他巴迪才没有气馁,才没有倒下去,才拿起笔来继续写作,“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成了作家。巴迪深明母亲的用意,深明母爱的伟大。这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要是没有来自母亲的爱,结果作者明白,读者也是明白的。
父亲是用警告、批评来爱自己。你的诗糟糕透了,但并不表示在这个方面发展就没有希望,只要你努力,只要你舍得下功夫,你还是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但就是不能骄傲,不能被“真美”冲昏头脑。表扬和批评就像一根绳索,母亲父亲虽然各执一端,但他们却因为爱儿子将两者挽结在一处,统一在一处,夸你骂你都是爱!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尊重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在品读、感悟中习得阅读方法,用批注的方式穿越语文文字的“帘”,感悟理解父母不同表达方式背后共同的真爱,努力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境界。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学《“真美”和“真糟”》时,我们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崇尚简单、扎实中上出更浓的语文味道,让学生的解读更贴近文本的主旨,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
正是通过这样的解读,才有了如下的教学策略,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阅读期待的“质疑”,走进人物内心的“读”,回忆自己少年故事的“说”,融入自己感悟的“写”,努力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特质。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批注”的方式,透过语言,扎实地走进文本,较好地规避了以往教学“走过”文本,浮光掠影式对话的浅薄。
王崧舟老师说过:只有“眼睛”在场的解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解读是低效的,惟有“生命”在场的解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语文教学之途,我们须用自己的语文生命去解读教材,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