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知识改变了我》教材理解 《知识改变了我》综合资料

新学网 > 语文 >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 知识改变了我 > 知识改变了我教材全解

5 知识改变了我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是科学家陈章良写的一篇介绍他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要使学生理解陈章良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

〔结构分析〕

全文共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记叙,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对“我”后来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一层(第1自然段),写“我”的家境。

第二层(第2自然段),写“我”五六岁时的生活。

第三层(第3自然段),写“我”的求学经历。

第四层(第4自然段),写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对“我”的事业影响很大。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写“我”对知识的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第一层(第5自然段),写到美国以后“我”真正意识到了知识的价值。

第二层(第6自然段),写“我”不懈地追求事业并卓有成绩。

第三部分(7~12自然段),介绍生命科学及其意义。

第一层(第7自然段),写“我”的研究领域。

第二层(第8自然段),写“我们”的研究将揭开人类长寿的密码。

第三层(第9~10自然段),写生命科学对农业的意义十分巨大。

第四层(第11自然段),写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过上更有质量、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

第五层(第12自然段),写“我”感谢家人为“我”的付出。

〔语意理解〕

“我出生在福建海边一个小渔村。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挣的工分抵不上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经常入不敷出。”

“工分”,某些集体经济组织计算个人工作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抵”,相当,能代替。“吃穿用度”,就是生活中的各种费用。“入不敷出”,敷,是够、足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收入不够开支,说明家里的生活状况很艰难。

“我五六岁起就成天泡在海里,……然后到公路上卖给往来于福州———厦门的司机,给家里换一点零花钱。”

“成天”,整天。成,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忙不迭”,急忙,连忙。作者在5、6岁的时候就知道“给家里换一些零花钱”,正应了那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老话。但这时候的艰苦生活却是对意志的一种极好的磨炼,是作者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现在做事有韧性,不怕吃苦,就来自那些艰苦时日的磨炼;而我对野外和大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又与童年那些在海边奔跑的日子息息相连。”

这是作者对他小时候生活的总结。“韧性”,指顽强持久的精神。“磨炼”,就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科学。“息息相连”表示作者童年生活与自己后来的事业关系密切。小时候那些艰苦时日和在海边奔跑的日子磨炼了他,也培养了他对大自然、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所以说它们“息息相连”。

“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大概集中在这样两方面:一是揭示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如何减少疾病,延缓衰老;二是通过基因工程改善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这里概括介绍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下文分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写作特点〕

1.结构紧凑,以时间为顺序娓娓道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科学原理讲述深入浅出。

3.语言明白晓畅,亦庄亦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科学家陈章良热爱科学、不懈追求的品质,体会知识在人的生命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知识的执著,对科学的热爱;学习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用具体事例,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4.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从具体事件中体会科学精神,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有关科学的各种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教学的指导思想。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本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形成对知识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正确认识,感受科学家陈章良的科学精神与品质,培养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进而激发勤奋学习的热情,树立科学理想。

⑵关于教学的处理。课文的语言平实,脉络分明。作者首先介绍自己的生活经历,接着介绍生命科学研究的情况。教学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不必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课后的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楚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思考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再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学生对科学家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最后,讨论作者在介绍生命科学研究时所运用的写作方法。

⑶课前活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这样一些资料:了解陈章良其人及其主要事迹和成果;搜集一些与生命科学研究相关的资料,感受生命科学研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⑷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导入:一是从本文作者入手,先板书“陈章良”,再请学生谈谈自己对陈章良的了解,由介绍作者转入课文学习;二是由学生说有关“知识”的名言警句入手,先板书“知识”,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知识的重要性的体会,再板书“改变了我”,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②初读课文。

本文的生字新词比较多,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注意强调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熟、读流利。通读全文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引导理清文章脉络。

③深入精读。

根据初读理清的文章脉络,可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一是从陈章良童年时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想。二是陈章良学成后取得了哪些成就,从这些成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三是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状况,从陈章良的介绍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以上问题要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学生汇报时注意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教师相机训练朗读。

教学到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从科学家陈章良的身上看到了他的哪些品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他的勤奋、韧性、执著,他不仅依靠执著的精神和不懈的追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能用其所学为人类服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进而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知识改变了我”?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领悟写法。

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领悟和揣摩。由“写生命科学时,先写了什么,接下来又是怎样写的”导入探究活动。最后要让学生明确,作者先总体介绍生命科学研究状况是先集中在两个方面,再围绕这两个方面做具体说明,最后交代研究的发展进程。作者运用的是“总———分———总”的说明方法。在分述的过程中,作者选取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如“乙肝疫苗”、“100位长寿老人”、“抗虫棉花”、“基因工程水果蔬菜”等。

⑤阅读总结。

可参考以下问题总结:读了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获得的最大启发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对待眼前的学习?

2.积累内化。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写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3.迁移练习。

⑴识字写字。识字时,注意多音字“厦”的读音;写字时,要强调书写习惯的培养。

⑵自选词句。

⑶选词填空。

①人类渴望更长寿,更健康,但又被很多疾病所( )。(困扰、干扰)

②如果不是他们的付出,我可能就没有机会( )这个广阔的世界,更没有机会( )科学的美好与神奇。(认识、领略)

4.实践活动。

让学生复述陈章良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生命科学研究情况。

资料

〔陈章良〕

1961年出生。他于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国际上首批成功地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学家之一,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陈章良教授29岁时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后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41岁出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陈章良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青联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在国际上,他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技术项目主席,国际植物病理学会植物分子病理学及生物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曾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带头人之一。

陈章良长期从事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的克隆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得抗虫、抗病的转基因植物,这些转基因植物都已进入大田实验。他的实验室在国内外科学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已获得和申请的专利16项,专著、合著7本书。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外,还获得过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人才。

〔辍学〕 中途停止上学。

〔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领域〕 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基因工程〕 基因,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基因工程:遗传工程。

〔肝炎〕 肝脏发炎的病。多由细菌、病毒感染或磷、砷等药物中毒引起。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

〔癌症〕 生有恶性肿瘤的病。

〔疫苗〕 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病毒制剂,如牛痘疫苗、麻疹疫苗、结核疫苗等。

〔顽症〕 难治或久治不愈的病症。

〔酶〕 生物体的细胞产生的有机胶状物质,由蛋白质组成,作用是加速有机体内进行的化学变化,如促进体内的氧化作用、消化作用、发酵等。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或某一个化学变化起催化作用。

〔破译〕 识破并译出获得的未知信息,如密码、古代曲谱或文字等。

〔领略〕 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其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