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上册 > 大自然的语言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谈

钱云霞: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当春以绿的讯息再次临入我们双眸的时候,我们一语组向全校老师汇报了一节满意课《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诗歌,教材审定前是小语第七册。上一轮新课程改革中被编入第二册。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指出:要继续以识字教学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读读、画画、议议”的读书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秘,养成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执教者崔老师作了精心的设计构想,下面就请她作具体介绍。

崔恒曙: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组的全体成员,谢谢你们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很惭愧!并不能代表我们组的水平,与其说是满意课,倒不如说是我来到实小学习了近一年的汇报课更合适。下面我来说说我教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我们组在集体备课时确立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主要教学过程分五步:第一步,复习生字词,课件演示“秋天黄叶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第二步,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钱云霞:

如果说教学构想是我们理想中的摩天大厦,那么在课堂上付诸实施的才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现实工程。虽然这张设计图纸我们曾几易其稿,但语文教学课堂的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对课堂中的一切还不能百分之百的“了如指掌”。下面就请各位结合备课时的构想及操作中的实况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想。

丁品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崔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对,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对我们说了哪些悄悄话?”“说说看,自己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对话”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

姜梅:

崔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有位教育工作者颇有体会地谈道,备课时教师要常常做到换位思考:有时要像一个音乐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音乐元素,有时也要像美术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美的色彩,有时还要像一个数学教师一样去假设、求证、推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跨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从教材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本来就是丰富多样:草长莺飞,落叶飘舞,蝌蚪游戈群星闪烁……都是音乐、色彩的自然融合,同样,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崔老师的教学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音乐、美术、自然等相互交融的立体化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杜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先是一灌到底,后是一问到底,甚至于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崔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够更新观念,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了“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这节课上,对于学生崔老师做得最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是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教法得当,学生自始至终一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着学习活动,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更加心智灵慧。

程晓琳: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课伊始,崔老师通过播放课件中的配乐阅读诗歌,让学生聆听使他们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山泉般优美的音乐、天籁般甜美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把他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丁素红:

我认为本节课中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也是一个亮点。接下来,我就这方面谈几点想法:

“合作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师生、生生及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学习方法,本课教学中,崔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分三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同桌讨论选读文中某一自然段;第二步,根据文字提示,“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自然段,这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__。”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第三步,让学生分组汇报所得,充分体现了“合作法”的以下几点优势。

1、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2、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及信息共享的目标。

3、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沈农:

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吴海林:

刚才沈老师谈到了在这节课中,老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确是这样,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它的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读是为了感知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而说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听明白。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他们正式接触规范的语言之始,如何对他们进行说话训练,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崔老师的这节课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学生在经历了阅读感悟,同桌合作讨论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说话题: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__节,这节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让学生根据此题,结合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说话经验,积极地练习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想出新办法,产生新感悟,因而顺利完成练习。

其实,本节课上,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崔老师润物无声的说话指导:如自己的榜样示范,对学生发言中完整、规范的说话加以肯定,对不规范的加以更正、指点。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养成把话说通顺、讲完整,表达明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交际功能。

赵秋芹:

我认为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我想,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崔老师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的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上课不久,崔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幅“秋叶飘落图”在秋风的轻轻吹拂下,一片片黄叶离开了大树,投入大地的怀抱。动态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再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崔老师适时提出“你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时?”我们看到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再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崔老师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崔老师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蚂蚁搬家、电闪雷鸣、繁星满天,熟悉生存了情形,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走上讲台,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姜梅:

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崔老师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对话,学生由树的年龄发现了岁月的痕迹,从绿叶、鸟声、放飞的风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并能用画笔将自己观察诵读领悟到的内容展现出来。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练就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智慧之眼。

丁品岚:

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崔老师不但能综合开发课本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且能很好地把握住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的切入点,抓住有利于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创意,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师生问候的英语对话,用英文数大鱼身上的圈圈,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大自然的语言”都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的颇具匠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杜薇: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生、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崔老师在这一节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崔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镶嵌”这个词时,用橡皮泥捏成山的模型,并让学生亲手将珠子镶嵌于山的模型中,这样学生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与老师提供的实践机会融合在一起,以师助生,以生教生,形象、直观地帮助部分有疑惑的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钱云霞:

刚才大家从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及跨学科综合学习相互渗透等七个方面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那么如果现在来教这节课,你们认为还可以怎么上呢?

程晓琳:

我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时,不妨编个小故事,以“三叶虫”的口吻叙述自己从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海中,然后经历地壳运动,最后形成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沈农:

我认为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什么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要好。

钱云霞:

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这些言语对刚跨入书面语大门的孩子来说,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想,这句话在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真诚的祝愿,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熟读深思子自明”的自主;多一些“青山正补墙头绿”的合作,多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探究。感谢您参与本期教学反思沙龙,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