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想一想,作者把吉林的雾凇,赞为怎样的景象?
怎样的景象,才称得上“奇观”?
二、学习第一段。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呢?
1、打开书指名朗读,思考。
2、交流,品读“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等词语。
3、指导朗读,齐读第2句。
4、小结: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在松花江畔十里年长堤上,所有的树上都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这怎么能不说它是一个奇观呢?下面,请大家看一看这奇特的景观。
5、看了这么奇特的雾凇,你心情怎么样?
6、同学们都被雾凇的美丽所吸引,想一想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呢?
老师再送给同学们一些描写雾凇的词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美丽奇特、银光闪烁、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请你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配乐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雾凇,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中一绝,它们的形成有什么条件?为什么在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奇观呢?
1、请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二段,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6、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7、小结:松花江畔的银松雪柳是壮美的,壮美奇观的形成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而且这神奇而美丽的景象,在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间都能看到,这又怎么能不说是它“奇观”呢?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欣赏这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欣赏图片。
2、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那样闪烁,十里长堤,一夜皆白,杨柳若玉枝垂挂,松针似银菊怒放,垂柳一片晶莹。作者是怎么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呢?请大家读一读,找出有关的词语。
3、学习第3句。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1)多媒体出示,学生自读。
(2)讨论。“这”,是指什么?(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心情怎样?
(3)人们惊喜、兴奋的心情,借用了别人的诗句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4)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4、齐读。
五、总结。
1.“待到中午赏落花”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2.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赏雾凇、析雾凇、赞雾凇,欣赏到雾凇的美,你想说什么?
3、1990年,江泽民爷爷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赞叹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见到吉林的同志,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4、是呀,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绝妙的奇观——雾凇。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2、收集吉林雾凇或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开展一次争当优秀小导游的活动,把具有地大物博、景象奇美的祖国风光介绍给大家。
板书:
十里长堤 缀满霜花
雾凇 逐渐形成 银松雪柳 由衷赞叹
奇观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