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段:
师:哪些场面能感受依依惜别之情,把你的体会画出来,找出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写出你的感受,静静地默读。
生边默读边勾画,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场面打动了你?
生: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
别之情。
师在投影上出示此段文字。
师: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他们是借赏景不去面对离别,害怕伤心一触即发。
师:体会很好。他们是借欣赏之情来藏伤心,怎么藏?
生齐:“有意”藏。
师: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应该怎么读出来?指文字:读。
生(突出重点字词,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师(深情地):真是:此时无声――
生齐(投入地接到):“胜有声”,
师:此时无泪――
生齐(激动地):胜有泪。
……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相机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
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孟夫子: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生:“您”字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您”一共有几处?
生齐读六个“您”:足见他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还有第二句“兄长、老师”从这点上看出尊敬。
师:李白把孟浩然当成兄长,甚至——
生齐:老师。
师:李白鄙视权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孟浩然何许人也?老师请大家收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请交流。
生:孟浩然,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师:李白也是一个诗人。遇到孟浩然真是千金易得——
生齐:知己难求。
生:孟浩然曾经做过官,后来辞官。
师:因此说人品令人——
生齐:敬仰。
师:当时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他的诗我们学过哪
首?
生:《春晓》
师生齐背古诗。
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
生:伤心!
生:难过!
生:不舍!
师指板书,师生齐:痛彻人心,依依惜别!
师:终于,一二齐读。
生饱含深情读。
师:“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虽然有意不去触动,可是毕竟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
生:他们必须要惜别了,情不自禁。
生一起动情地再读“终于……”
师:满饮此杯!杯中是酒,更是——
生:祝福
生:友谊。
生:千言万语。
师:真是心有灵犀――
生齐:一点通。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
生:祝福。
生:友谊。
师:自己读孟浩然的话,读懂了吗?
生:他在“劝李白”,劝伤感的友人。
师:劝他——
生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他用激昂的语言劝李白,真不愧是——
生齐:兄长,是老师。
师:一起读。
生用激昂的语调再次齐读孟浩然的话。
评析:
这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课堂焕发出了语文的应有“味道”,学生和教师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上恣意挥洒,语言得以训练,语感变得敏
锐,情感得到陶冶……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久久沉浸在浓郁的语文味道中,反复品味,余味无穷。
一、妙语如珠,教学无痕,积淀文学底蕴。
语文姓语,语文课堂就应当语味十足。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要有一种独特的
“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的教师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惠兰老师善于激情、创设情境,用优美的词句构建课堂的结构,妙语如珠,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决定了语文味课堂构建的成
功。惠老师匠心独运,孕教学于无痕,适时提供给学生可以积累的优美词语,如月下吟诗、花间畅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等,但更多的时候
,她是轻轻一点,起个头,让学生在情景中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泪胜――“有泪”,千金难得——“知己难
求”。心有灵犀――“一点通”等。
学生和惠老师只是初次“合作”,但却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了默契,师生之间如此和谐,这有赖于教师情境的创设和情绪的渲染,更有赖于教学
细节的精心设计。在名师的引领下,学生以前似曾相识的或者已经积累的好词佳句被激活,居然会自如地用了,可以想象孩子们内心的惊喜;
可以推断,孩子们今后学习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必将高涨。
二、紧扣文本,纯净高效,构建诗意课堂。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道,中间必不可少的就是必需的恰当地咬文嚼字。”
语文课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看多了花哨的语文课,惠兰老师的课堂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学习,显得纯净而高效。
惠兰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组织、引领学生品读、感悟、熏陶、运用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
的积累,推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断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惠兰老师精心设计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后,学生也用如诗的语言来诠释他们的理解,
如满饮此杯,杯中是——友谊、杯中是——祝福、杯中是——千言万语。孟浩然一饮而尽,收下了——友情,收下了——祝福等。相信学生,
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能还你一个精彩!
本课主要通过读中感悟,自主交流后再回到读中表现,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了“有意不去触动”后,学生朗读时就读出了重
音和语气。再如“终于……”和“孟浩然的话”学生感悟后的几次朗读水平均出现螺旋式上升。
书声琅琅的课堂,也飘溢着诗意的芬芳。
三.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现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整堂课,我们所看到的惠老师,始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千年以前的离愁别绪里的,一起欣赏着,一起感动着,她真正成为了平等中首席!而教
师有效的调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
从一开始,惠老师就发挥孩子的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自我感悟,同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注重方法的培养,关注细节,培养读书的习
惯,引导学生找句子、词语、甚至标点,划划写写。在学生交流时,也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自由讲述,适时点拨。在感悟关键字
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终于”两字,教师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指出,引导孩子体味。
一个好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裁剪师。
让孩子收集资料是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看惯了一上课就先交流收集材料的冗长开头,再看这节课的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惠老师将人物生平
介绍的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挂起钩来,让学生适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交流,着重介绍孟浩然的人品。老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补充学生不
易查找到的故事背景,孟浩然和李白交往时的年纪、故事等娓娓道来,帮助孩子理解李白对孟浩然“兄长和老师”感情的由来,有效弥补了学
生收集资料中的空白点。
此外背诵孟浩然的古诗,也是合乎时宜、有效的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从而使孩子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
如果说惠兰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一篇美文的话,那么她的课堂就是浸润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里的课堂,是飘溢着浓浓的纯
正的语文味道的课堂,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得到美的享受和新的提升的诗意课堂!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