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秋姑娘的信》教学解读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 秋姑娘的信 > 秋姑娘的信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秋天的枫叶,那一封封御寒的信

——我读《秋姑娘的信》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那一片片晶亮的绿渐渐暗淡,饱满的汁儿被灼热的太阳无情地蒸发,有的还没来得及变黄、变红,就翩然滑落下来。秋就随着落叶来了。自古以来,落叶知秋,那飘飞的落叶好像是秋姑娘的使者。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正因为如此,秋天总是充满了肃杀和伤感的味道。秋天,也是因为预示着寒冷的冬的临近才让人伤怀吗?

秋日火红的枫叶没有哀愁,却那么妩媚俊俏,那一抹抹红色,足以让我们欣赏和感叹了。它们在高高的枝头颤巍巍的舞蹈,搔首弄姿。纷纷吹落的叶子,触动了秋姑娘心底里的那根思念的弦,在众多纷飞下落的叶子写上她的种种关爱,努力寻找朋友的方向,邮寄出一片温情。在秋日的斜阳里,她写下一封封嘱咐朋友好好过冬御寒的信,看得人心里暖暖的,不禁为秋姑娘的体贴叫好。

请看:“南飞的大雁一路要多加小心,过冬的青蛙别着凉生病。贪玩的松鼠备充足的食品,山里的孩子要给小树裹上冬衣。”在这则童话里,秋姑娘如一个细心的大自然的姐姐,她一一嘱咐大雁、青蛙、松鼠、孩子,在这细致呵护的言语之中,我们分明看到的是姐姐关爱弟弟的心。在这浓浓的深秋里,让学生一一读来,真是让人涌动起春日的心潮澎湃!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春夏秋冬,四季转回,他们大略地知道,可是对于秋的具体的意象表示,他们并不太清楚,秋来了,你怎么知道秋来了?孩子知之甚少,有切身体验的,除了天变冷了,树叶黄了之类,其他的意象并不太清楚。让学生说一说你怎么知道秋来了?让他们对秋产生立体影像。

波利亚曾指出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秋姑娘的信》就是力求创设一个连续的、整体的情境,引导儿童沉浸其境,乐学善学,感受关爱。本篇课文研读的重点应是通过字里行间让学生体会秋姑娘对小动物和小树的关爱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孩子们在读中发现,读中悟情。读出形,读出神。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把秋姑娘当作是他们的姐姐,一个对弟弟妹妹呵护有加的姐姐,通过这样的角度,姐姐会怎么写信给她的弟弟妹妹们,孩子们理解起来,想象起来也就多了一份温情,也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地走进文本,从而使文本与孩子融为一体,共同唱出秋日里一首温暖的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的枫叶,那一封封御寒的信,温暖着你,温暖着我,温暖着读文的孩子……

《秋姑娘的信》

一备是实力雄厚的,对《秋姑娘的信》解读很到位。现在作简单综述,仅以归纳的方式感谢”汉韵“组长的付出,感谢各位的参与。你的收获,我的服务,都是一种缘分和幸福。

把“秋”作为解读视角,让孩子知道,春夏秋冬,四季转回。“山泉”认为对于秋的具体的意象表示,孩子们并不太清楚。除了天变冷了,树叶黄了之类,其他的意象并不太清楚。所有她认为作为教者要体会编者意图,“让学生说一说你怎么知道秋来了?让他们对秋产生立体影像。”

刘淑贞老师也选择了秋的角度“秋”,古往今来一直被文人墨客所歌咏。《秋声赋》的萧瑟肃杀,《三峡之秋》的多姿多彩,《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都令我们历久难忘,而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课《秋姑娘的信》则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个童话般温暖的秋天。”

58号认为这是一篇爱的播撒,“小朋友们也要像秋姑娘那样懂得关心别人、体贴别人,朋友间要互相关心”。

79号从教者的角度看:这是一首生动活泼的小诗,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特别是6、7两自然段中“咦”、“哈”二字儿童情趣跃然纸上,有利于引导学生读出感觉。

51号教孩子做个有心人要“对语气的观察和体味,一个“咦”,一个“哈”,太有趣了。“咦”读的时候真是忍不住就把小脑袋歪过来,充满了疑问,后头就有个大大的问号。“哈”观察之后有了答案,写信用完啦,恍然大悟,自然就是表达强烈感情的感叹号了!这两个语气词带头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有个停顿,有具体的情景似的,孩子们读起来真的很带劲的。还可以一个问,一个答呢!”

有解读从语文插图切入:课文中漂亮的画面可以利用挂图展现在黑板上,也可以做成课件,让教材变得活起来。课前还可以带着孩子走出教室找找秋天,观察一下校园里的花朵、树木、小草;等有什么变化,丰富孩子们的感性体验。

有解读就抓住“信”作为媒介。给谁写信?信的内容?

89号认为这是独特的“枫叶信”。枫叶信”飘进了课堂。“你们看,秋姑娘真的来给朋友送信来了,枫叶信也飘到我们这儿来了!”,“小朋友,如果你是秋姑娘,你还会给哪些朋友写信?”

科学

有解读认为:文中包含着科学道理真好!文章中秋姑娘信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大雁要南去,飞很远的路程,青蛙要冬眠,松鼠要赶紧准备充足的食物,不能老是贪玩了,小树也要裹上冬衣用来抵御严寒;文中自然界的枫叶,由缀满枝头,到片片落尽,这些相关事物的变化,无不传递着秋去冬来的信息,也告诉了我们季节变更的相关知识,文中内容安排自然有致,生动引人,毫无机械说教之弊。

13号也认为《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生动有趣,全文以童话的形式,描写了秋去冬来的季节特征,以及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准备越冬的情形。文章构思精巧,文字优美。教学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要力避烦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科普童话则还借助童话角色和有趣的故事情节讲明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根据一年级儿童的特点,可以利用图画、剪贴画、音乐等再现童话形象,使童话形象活起来。通过角色扮演,使儿童进一步进入童话世界,训练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童真

天之子一下子进入解读的情境,“读完课文,直恨不得自己就是其中一位收到秋姑娘信的幸运儿,那些美丽浪漫、带着浓浓人情味的信啊,别说孩子,就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也希望能收藏几封呢。文中秋姑娘的好朋友,只列举了“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这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韵律

梦轩版主: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由两部分组成,节奏非常明快,行文的时候有意地选择了“in(g)”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动物

86号的解读进入了动物世界。秋天里:刺猬、熊、蜗牛、乌龟、蝙蝠、蛇等冬眠;天鹅、丹顶鹤、杜鹃、黄鹂、小燕子等像大雁南飞;蜜蜂、蚂蚁、野兔等像松鼠一样“准备食物”;兔子、鹿、狐狸、麻雀、乌鸦等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

食品

有网友从“咬文嚼字”:第四自然段这样写道:“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我手头的是04年版的教材,还有是06年版的教师用书,发现,04年用的是“食品”,06年用的是“食物”,揣摩了一下,当初用食品,肯定是为了押韵,而后来为什么会改成食物呢?可能还是考虑的科学的严谨性吧,查阅《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食品,商店出售的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食物,用以充饥的东西。可是我又找到了一些详解,“品是指各种供人使用或饮用的成品或原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所谓食品,实际上是指供人们饮食的,可维持、改善或者调节人体代谢机能,具有营养性、功能性、多样性的食物类产品。”我个人觉得,从意义的角度来说,用“食品”也无不可,况且这篇文字本就带有拟人色彩,而且,从押韵的角度来说,食品也更好些。

想像、创造

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文字的引导,插上想象的翅膀,相信孩子们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定会有更精彩的创造。通过恰当的练习,让学生在想象、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一备留给的思考:

1.如果解读选择的仅仅是“解决字词、设计提问、布置作业,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怎么读、怎么说、怎么写,怎么想,怎么思,如何进行初读、细读、怎么说话练习”,那么我们的教材解与教学设计、教案、说课有什么区别?如果有,怎么区别?

2.我们从诗歌、科学、自然、动物、音韵、美学等角度来进行解读,那么我们与这些领域的专门研究者的解读又有什么区别?如何做到不被他们所殖民?如何彰显教育人、语文人特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